每到過年,在銀川工作的固原人幾乎都要回家看看。他們說老家過年紅火熱鬧,有年味兒。
迎喜神,耍社火,游莊拜年,還有那見啥說啥、嬉笑怒罵皆文章、滿面春風送吉祥的社火儀程官……這些是他們的集體記憶,心靈雞湯和永遠的精神家園。
2012.2.4 周六 壬辰年正月十三立春 晴 銀川-隆德
上午9點,離開銀川驅車前往地處六盤山區的隆德縣。或許是要采訪社火的緣故,車上的每個人都有些興奮。
臨近十五的隆德縣城別樣紅火。街道兩旁掛滿了各式燈籠,來往行人滿是喜色,被鑼鼓聲和鞭炮聲攪動的空氣里彌漫著濃濃年意。
按照節目方案的設計,記者將利用2天時間完成隆德年俗短片的拍攝,內容包括高臺社火、高蹺舞獅以及民間剪紙、暖鍋和點燈盞等。抵達隆德后大家很快投入了工作,奔赴拍攝短片的第一站——神林鄉的辛家高蹺。
神林鄉辛坪村離縣城僅有20公里路程。當車子駛上一條村道時,就聽到一陣緊似一陣的鑼鼓、爆竹聲,隔窗而望只見一支社火隊正在村民圍觀下戲耍著。陪記者同來的縣委宣傳部同志說:“這就是我們縣上有名的辛家高蹺。”他說:“在我們隆德幾乎每個鄉都有自己的社火隊,他們不僅要參加每年縣上舉行的社火大賽,還要一個莊子一個莊子轉著耍社火給村民拜年,多少年了都成了傳統,成了隆德的年俗。”
記者是舉著攝像機左沖右撞擠進圍觀社火的圈子里的。只見不大的廣場上舞龍、耍獅子、踩高蹺的鬧成一團,熱火朝天。舞者狂歌勁舞,觀者歡聲雷動,鑼鼓聲、叫好聲一片。幾位身穿鮮艷戲服的小伙子,腳踩高蹺,伴隨著咚咚的鼓點,劈叉、空翻,仰面倒地,驚險刺激的高難特技令人大開眼界。臨了,社火隊還在一位長者帶領下—排站好給前來觀戰的鄉里鄉親鞠躬致謝,那場景頗耐人尋味。
在村民的熱情指引下,記者找到了高蹺世家的第五代傳承人,27歲的辛昌盛。還帶著扮相的辛昌盛滿臉欣喜地告訴記者:“我8歲起就耍高蹺,那個時候我爹給我做了個15厘米左右的高蹺,后來一年比一年高,踩著這副高蹺我走南闖北,一直玩到了深圳、河北。”
辛昌盛家踩高蹺已經歷經5代,辛昌盛的父親辛仁權也是踩高蹺的高手,說起兒子他有很多感慨:“我們那時候就是高蹺高一點,以高為主,只能踩著走走扭扭,動作很簡單,幅度也不大。到了我兒子這輩人不—樣了,他們敢創新,體力也好,動作編排發生了很大變化,上下翻飛、登高、翻越、跳躍、劈叉,動作難度大了,編排也復雜了。”
辛昌盛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新琢磨出來的動作有將近20個,還帶了十幾個徒弟,去年還代表自治區在深圳文博會上表演了我自創的高蹺特技。”問及演出效果,辛昌盛自豪地說:“那反響大得很,好些專家說他們從來沒看過這么驚險刺激的高蹺,好多人因為喜歡我耍的高蹺才知道了寧夏,知道了隆德,我也借機把自己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給了世人。”
在主人熱情邀請下記者走進了辛仁權的家。寬敞的客廳擺放著寬大時尚的沙發,一臺大冰箱擺放在客廳一角煞是搶眼,一臺大液晶平板電視擺在屋子的正中央……辛仁權告訴記者,這些年國家對農民的政策好,縣上也重視,修大棚、建渠道、跑市場,能為農民想的都想到了。如今自己在鄉上開著個小賣店,加上幾棟溫棚蔬菜的收入和種藥材、大田里的經濟作物,一年下來收入個五六萬元不成問題。他還指著3年前蓋的房子說,這4大間下來花了小10萬呢!
聽辛仁權大聲炫耀,滿屋子人都笑了。
2012.2.5 周日 壬辰年正月十四 晴 隆德
楊家店村是六盤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這里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郁,被當地列為特色旅游基地。每到春節,這里的人們都會把平日里深藏于心的年俗傳統拿出來,感恩,祈福。按照拍攝計劃,今天就到村民劉偉家和他們一起過年。
因為元宵節到了,劉偉家的小院站滿了前來串門的親朋好友。廚房里女人們圍著鍋臺,忙著制作當地過春節時必不可少的美食——暖鍋。
劉偉的媳婦李彩珍一邊忙活,一邊告訴記者:“暖鍋只有我們隆德才有,就是老輩人為了—家人團圓專門準備下的吃食,象征著團圓、高興。”暖鍋很像小一號的涮肉鍋,底部添加燃料可以持續加熱保溫,鍋里的肉和配菜豐富多彩,味道醇香可口。時值正午,在大家的期盼中,暖鍋上了桌,團圓和美的氣氛也在熱氣氳氤中彌散開來。
在隆德,民間一直有正月十五點燈盞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會一心期盼夜晚的到來,等待著將寄予美好期望的蕎面燈點亮,期待那火焰跳躍、燈花凝成的快樂時刻!
夜幕降臨,李彩珍和姐妹們開始和面做蕎面燈。按照當地習俗,正月十五這一天,各家女人們會用蕎面或玉米面等,加水和成面團,捏成直徑四五厘米的小面碗,再用剪刀剪出好看的花邊。捏好的蕎麥燈上籠蒸熟,再插上裹著棉花的細柴棍,倒入清油,就可以點燈盞了。李彩珍說:“點出來到最后就看誰的燈花最大,誰的最大象征著今年誰的錢財最旺,誰今年吉祥,沒病沒災。”
蕎麥燈點燃了。劉偉一家四口圍攏在一起,滿目欣喜地看著各自的燈盞。女兒和兒子搶著說是自己那個燈花大,李彩珍指著最大的那盞燈花說:“是你爸爸的最大,他是我們家的頂梁柱,我們家今年肯定旺。”燈火下,一家四口的臉上蕩漾著幸福的光。
結束一天的采訪本該返回縣城吃晚飯的記者被主人熱情地留了下來。脫鞋上炕,盤腿而坐,伴著窗外噼啪作響的爆竹聲和暖鍋的暖意,舉杯祝福,其樂融融。
2012.2.6 周一 壬辰年正月十五 晴 降溫 隆德-銀川
隆德縣一年一度的社火大賽在今天舉行,唱大戲、游社火,當地人卯足了勁等著這一天。盡管天氣驟然降溫,隆德縣城的大街小巷還是被趕著看熱鬧的人們擠得滿滿當當。
上午10時,社火大賽正式開始。隆德社火現場展示的主要是秧歌、腰鼓、舞獅、舞龍、馬社火、高蹺斗獅、高臺社火等。
隆德民間最得意的社火要數馬社火和高臺社火了。所謂的馬社火就是由真馬或者真騾子來出演,由真人扮相在馬或騾子上來表演。而高臺社火讓人乍一看就膽戰心驚。在農用車上搭起—個架子,架子上離地5米多高的地方再搭起被裝飾過的杠子,扮成戲劇人物的孩子被固定在杠子上。因為有戲服鮮花等裝扮,觀看的人看不到杠子,表演者就像懸在空中翩翩起舞,其實有驚無險。
13個多小時的錄制結束,編導凍得滿臉通紅,攝像手指僵硬,在10米高的路燈車上堅守的記者幾乎已動彈不得……但經過了這樣一番熱鬧喜慶的折騰,記者和當地人一樣,似乎都從中得到了一份心靈的寧靜,或許這就是年的魅力了。
中國人的年,絕不同于一般的節日,它是中國人最為深厚、最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它所呈現的形式是獨有的、專用的,是經過千百年來特意創造和約定俗成的,用以表現人們在這一特殊節日里的情感、意愿。在整個年俗文化中,“生活的理想化和理想的生活化”這一樸素的生活哲理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在團聚與歡慶中獲得了精神上的巨大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