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石老人一生創作以蔬菜、花卉居多,人物、山水只占老人創作的不到十分之一,而對于山水畫更是“惜墨如金”。2012年北京匡時春拍就將推出一件流傳有序的齊白石山水巨制《萬竹山居圖》。
齊白石《萬竹山居圖》,早在1931年就被編入中華書局版《齊白石畫集》,是經多方出版著錄的一幅齊白石山水經典佳構。據齊白石研究專家郎紹君先生的考證,本幅為白石老人答謝胡佩衡至親仲孚的精心之作。19世紀20年代,仲孚任職于北京西城警局,曾對齊白石有所幫助,齊以贈畫相謝。同時,齊白石與胡佩衡又是忘年交,因而在款中白石稱仲孚為“仁兄”。
這件八尺大幅作于齊白石正式定居北京第三年(1922年),“膽敢獨造”的山水初露面目。19世紀初年,齊白石六出六歸,遠游各地,探訪名作,臨摹了不少石濤、八大等清代畫家的作品,又深受造化自然的陶冶,畫了大量寫生稿,進而大膽求新,創作出了《借山圖冊》(現藏北京畫院)。“衰年變法”期間,他對山水畫作出多方面探索,形成了粗細結合又具有裝飾性結構的風格。
《萬竹山居圖》即是粗細結合的典型。畫山用粗筆勾寫,近于披麻皴,明斷而強勁。以“米點”法點苔,遠望若一簇簇樹叢。用細筆畫竹竿,以“個字法”畫竹葉,然后以花青加染,表現出竹林的青翠和層次。房屋的瓦頂亦細勾重染,一絲不茍。坡岸、沙洲和鸕鶿,則全以淡墨沒骨法出之。整個作品特別是竹林的畫法,可明顯看出石濤的影響。
《萬竹山居圖》的最大特色是詩意地表現了純真的鄉村情懷。靠山有翠竹,竹間有瓦屋,屋前有清溪,溪上有清風,這是居住在北京城里的齊白石所向往的世界,寄托著深厚的懷念之情,凝結著他對悠閑自足的生活理想的憧憬。此間情致恰好可以用齊白石另一首《題山水畫》解讀:萬竹林中屋數間,門前池鴨與人閑。一春荷插行挑筍,露濕春紗人未還。
整個畫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花青染就的萬竿翠竹,它們背依高山,瀕臨碧溪,郁郁蔥蔥,格外清幽秀麗。古人說,好的山水畫要能“可望、可游、可居”。白石老人的山水畫,三種條件具備,而尤為突出“可居”。“樸素的、有親切生活氣息的鄉間人家,而不是逍遙超世的隱居之地。在這一點上,《萬竹山居圖》可謂典型。”
對于藏家來說,如果藏品中沒有一張齊白石的山水,很難成就一個完整的齊白石收藏序列。齊白石山水畫精品存世罕見,這件山水巨制《萬竹山居圖》的亮相無疑將會成為今年春拍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