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無極,在其一生的創作生命里,在對西方繪畫的材質及方法論的沿襲中,始終不斷地在東方傳統美學的延續和發展上尋求突破,在精神上回歸中國傳統藝術的人文精神,一步一步地實現中國與西方這兩大古老文明在傳承與創新間的激蕩與融合。
作為中國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華人藝術家,趙無極在全球藝術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永樂2012春拍即將呈現趙無極創作于1968年的巔峰巨作《18.3.68》。
1960年代中期對于趙無極來說,無論是生活上或是創作方面,都是變化強烈而頻繁的時期,此時他將無處宣泄的情緒投入創作之中,進入到厚積薄發的巔峰創作階段。藝術家在1985年時回憶道:“我從1935年畫油畫,到1964年—用了30年才真正懂得油畫自由的方法。”30年間創作所積累的能量清晰的展現于巔峰狀態的1968年的這件《18.3.68》。 不同于上世紀60年代早期的作品,趙無極60年代后期創作專注于以色彩與線條表現中國傳統山水畫總所蘊藏的宇宙自然境界。觀者在自由的抽象筆觸間能體驗到山峰嵐氣在千巖萬壑間游轉、煙云蒸騰、晦冥變化、風聲颯颯、微風拂過水面掀起漣漪等等玄妙的自然力量。經過30多年漫長的探索,線條從物象的輪廓、文字符號的刻畫至抽象的情感揮灑,藝術家在此階段的作品包含了最大限度的概括性、含蓄性、象征性、和詩意性,在無形中成為藝術家內在與生命軌跡的記錄。
《18.3.68》正是在這一時期的典型作品。沉靜內斂的深褐與迷蒙蒼茫的灰白是畫面的主體,空靈的青藍浸暈其間,天地靈性躍然眼前。畫面中部大面積的灰白表達暗喻中國水墨煙云翻騰,煙嵐繚繞的山水景觀。表現一種行云流水、舒展從容的大開大闔。黑、褐、灰、白的色調,呼應中國“墨分五色”的藝術趣味。純凈青藍的色調,讓人聯想到近處水波的漣漪以及遠方的層層山林,充分展現了中國美學中“空靈”、“精粹”、“純凈”境界。《18.3.68》在畫面在結構上完全打破西方繪畫的定點透視,空間規范。作品沿承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橫向三段使空間分割,色彩及肌理的絢爛變化集中在畫面中段,而留下畫面上下方大面積的舒淡“留白”,該結構自如的把廣遠時空納入畫布,投射出大山大水的宏遠時空,呈現無限寬廣的空間感和超逸悠遠的意境,從而表達了中國藝術的最高理想。
《18.3.68》同時展現了趙無極如何運用油彩、筆觸、肌理發展為獨特的表現方式。作品以中國水墨畫的形式來呈現油彩,使油彩超越的了濃稠的單一視覺效果,而具備水墨媒材特有的千百種濃淡枯潤。暈染化散的變化層次。畫面中段,油彩最為豐富濃稠,在油彩皴擦之間,交疊著各種線條形式,或大起大落、或蜿蜒曲線、或鏗鏘一筆、一如中國草書、點、撇、按、挪等筆,展現牽動人心的運動態勢。藝術家以排筆橫刷,滴流,渲染等反復的手法實現線條的交錯、斷裂、拼合、躍動。油彩,在趙無極筆下,不再是厚重死實的物料,而是充滿動感,韻律,如中國水墨的氤氳淋漓。油彩同時能顯現光彩之流動、氣勢之生成,甚至表現強烈視線穿透感和空間層次。是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主軸和成就,既填補了中國傳統山水畫所欠缺的光影效果,也使油彩與水墨形式的互相融合,促進中國山水藝術、水墨寫意歷史性的新發展。
《18.3.68》這件作品創作至今已近半個世紀,她之所以雋永、之所以撼動人心,不只是因為西方世界在其中看到了他們眼里的東方,或我們經由這些作品看到心中的西方。當此時全球化浪潮依然蔓延,趙無極的作品更引領我們回溯歷經數千年逐步形成的悠久文明,在其中找尋到自我定位與文化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