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羅森布魯姆(Rosenblum)夫婦堅信,馬塞爾·杜尚的先鋒藝術其實是在詮釋一個道理:藝術其實是一個從隨心所欲到探索認知的絕妙過程。
作為歐洲的電子零售業(yè)中赫赫有名的巨子、歐洲電子商品網(wǎng)上零售商Pixmania的創(chuàng)始人,斯蒂文·羅森布魯姆(Steve Rosenblum)更樂于與自己的夫人佳蘭(Chiara)一道,以當代藝術收藏家羅森布魯姆夫婦的身份出現(xiàn)在公眾眼前。被福布斯評為“世界上12個最有權(quán)力的收藏家”的羅森布魯姆夫婦,收藏有包括亞倫·加力(Aaron Curry)、安得烈·達德遜(Andrew Dadson)、塔瑪哈爾·佩恩(Tamar Halpern)等年輕藝術家的抽象作品。
盡管與當代藝術親密接觸的時間并不長,但是羅森布魯姆夫婦已經(jīng)擁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當代藝術收藏體系。2010年10月,羅森布魯姆夫婦在巴黎開辦了名為“羅森布魯姆收藏和朋友們”( Rosenblum Collection Friends)的當代藝術館,并用“生于煉獄”(Born in Dystopia)、“所見即所得”(WYSIWYG)等多個精彩的新銳當代藝術展贏得了業(yè)內(nèi)外的一片贊揚。不僅因為這對夫婦慧眼獨具的收藏下了眾多優(yōu)秀卻不為他人注意的當代藝術品,更因為這對夫婦通過展覽所展現(xiàn)出的對自己藏品的深層次理解和挖掘。
“剛開始只是盲目的購買,卻在認知和探索的過程中,逐步變成了有目的性的收藏。”在由羅森布魯姆夫婦創(chuàng)辦的當代藝術館內(nèi),這對夫婦興奮地與自己的好友、澳洲年輕的藝術家尼克·奧博澤勒(Nick Oberthaler)分享著自己對于當代藝術品收藏的心得。羅森布魯姆夫婦與自己所藏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們盡可能地進行溝通、交流,像尼克就與這對夫婦成為無話不談的親密朋友。羅森布魯姆夫婦用“先購買再收藏”、“先做生意再交友”的簡單話語,把百年前杜尚引領的藝術之風帶進了今天的當代藝術收藏領域。
Q:在藝術界,有個問題可能已經(jīng)被問過無數(shù)遍了,卻仍然令人感到好奇。那就是人們?yōu)槭裁磿詹??而且收藏家為什么總會傾向于購買某個特定藝術家的作品?這種“情有獨鐘”的感覺背后,是不是包含著收藏者對于藝術家的好奇?
A: 首先我覺得所謂收藏家,通常都是從單純性地、無意識地購買開始的,之后才開始進行有意識地收藏。也就是說,積累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變成了收藏。這種自然而然的態(tài)度在購買特定藝術家的作品時,似乎更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從某種意義上講,藝術品背后所閃耀出來的藝術光芒,需要你用心去領會,但是能與你產(chǎn)生共鳴并能夠吸引你去進一步了解的藝術品并不多。某位藝術家的某件作品吸引了你,也就是說這位藝術家的精神觸碰到了你的“神”,因為每件藝術品都好似擁有一條不是人人都能夠發(fā)現(xiàn)的線索,但卻被那些心中有“神”的人發(fā)現(xiàn)了。我所說的“神”,不是指宗教意義上的“神”,而是一種好奇之“神”。通常,它會指引你暫停下來進行思考,找到特定藝術家在不同作品中留下的或相同或不同的精神主旨。
當然,收藏家也會遇到這種情況—你發(fā)現(xiàn)你并不了解你買回來的那些讓你心動不已的作品。我有時也會問自己,既然我對自己買回來的藝術品抱有這么多的疑問,那我還需要擁有它嗎?倘若只為了滿足心中之“神”,去美術館或者畫廊看看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找找答案不就行了嗎?不過當我從單純地購買藝術品開始向真正意義上的收藏轉(zhuǎn)換思路時,我驚訝地體驗到,收藏藝術品其實是一種實現(xiàn)內(nèi)心旅程的方式。就像是去看心理醫(yī)生時,躺在特定的長椅上,思考心理醫(yī)生的特定問題一樣,你的思考是極富針對性的,得到答案的過程也將是一個源自于內(nèi)心震撼與深層思考的非凡體驗。
Q:對于藝術家而言,拿到畫布或畫紙的時候,就像是拿到了一面鏡子,往往具有一種強烈的互動體驗。對于收藏者來講,購買和收藏藝術品是否也會找到這種感覺?
A:其實對我而言,這種感覺更準確地應該是一種被吸引和被思考的過程。關于這方面,俄羅斯現(xiàn)代藝術大師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著的《論藝術的精神》就能給人們提供很多思考。德國的喬治·巴塞利茲則用自己的作品告訴觀眾,什么樣的作品是具有磁性的。當你欣賞這樣的藝術品時,你會不自覺地為之感動,它甚至可能引導你進入更深層次的精神冥想。而這種感受往往會使人感到不安,因為你會很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東西吸引了你,很想找到準確的言詞來形容那種特殊的感受。可正是這種奇妙的感受,促使我們不斷收藏喜愛的藝術品,同時不斷接觸新銳的藝術家。
事實上,這種互動的感受其實同樣存在于藝術品之間。當我們準備展覽時,其實我們并不知道是什么樣的東西讓我們把某件藝術品一定放在另一件藝術品旁邊。但你卻知道每件藝術品之間是有一種邏輯關系的。這就像是我們購買藝術品時,莫名就對某一件產(chǎn)生好感,這就是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那種奇妙的互動感覺。
Q:當今的藝術作品往往喜歡表達藝術家對于社會、人生的疑惑,如果說收藏者與藝術品、藝術家之間有互動,那么您也時常能體會到作品中的這些疑惑嗎?在選擇藝術品作為收藏的時候,您有什么傾向性嗎?
A:我們接觸到的作品中,主要有政治性的和抽象性的兩種。對于一件直白的政治性藝術品,其主題往往是很明確的,是具有肯定性的;對于一件抽象的藝術品來說,比如說安得烈·達德遜(Andrew Dadson)的“黑畫”(black paintings)作品,就更具精神層面的東西。作為收藏家,若收藏具有政治性的藝術品,就意味著收藏家在借此表達自己的某種政治傾向,而展覽這些政治性藝術品很像是進行某種宣誓,具有很大的政治風險性。而抽象藝術品則可以引導我們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也沒什么明確的或者特定的信息需要表達。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礋o論是收藏還是展覽都更加青睞抽象藝術品的原因。因為我們更加看重這些可以引人思考,而且思考結(jié)果是仁者見仁的作品。
Q: 根據(jù)收藏家接觸的經(jīng)歷,我發(fā)現(xiàn)有些收藏家并不喜歡與所藏藝術品的作者見面,甚至有些根系就不想知道所藏藝術品的作者是誰。這就給人一種感覺,好像了解了藝術品作者之后,就會破壞掉藝術品的那種神秘感。當然,也有很多像您這樣積極聯(lián)系藝術家、樂于與藝術家交朋友的收藏家。那么對您來說,跟藝術家本人建立聯(lián)系重要嗎?
A:說實話,跟藝術家見面的確風險很大,因為你很可能會不太喜歡那個人,從而使你對他的作品都產(chǎn)生不良的看法。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樂于跟藝術家們成為朋友,盡可能地多了解他們,尤其是當代藝術家,我們是一代人,我們會一起變老。這種朋友關系能持續(xù)幾年甚至幾十年,這遠遠比只見一次面來得更為深刻。而我們對于他們的支持,就是更加朋友式的支持。
每當看到那些年邁的收藏家與他們年齡相仿的藝術家那種相互傾慕的友情之后,我們都很受感動,收藏家在初識藝術家的時候,藝術家可能還名不見經(jīng)傳,但是在收藏家的注視和支持下,藝術家已經(jīng)成長為知名甚至頂尖的人物,這種成長事實上也是收藏家的成長經(jīng)歷,能見證彼此的成長,這是一種多么非同尋常的友誼。同樣,我們結(jié)交的年輕藝術家們,他們正處于事業(yè)的起步階段,通過與他們的交往、溝通,你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一位藝術家是怎么思考的,這也有助于發(fā)現(xiàn)優(yōu)秀作品。
Q:您購買的第一件藝術品是哪位藝術家的?那時你們考慮要與這位藝術家交朋友了嗎?
A:第一件作品是瑞士裝置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布切爾(Christoph Büchel)的,但我們至今都沒有見過這位藝術家,可能是因為我們了解到這位藝術家很難相處,而且因為當時我們并沒有明確自己收藏的態(tài)度。現(xiàn)在我們購買藝術品已經(jīng)不像剛開始那樣了。盡管我們的收藏經(jīng)歷只有短短六七年的時間,但我們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收藏態(tài)度以及與藝術家相處的方式。
當然也不是說我們只收藏認識的藝術家的作品,今天我們?nèi)耘f喜愛里斯托夫·布切爾的作品,尤其是那件“爆破的容器”(blown-up container),但現(xiàn)在我們看待他作品的角度已經(jīng)與以往大不相同。我覺得,我們已經(jīng)成熟了。
Q:今天,我的身份是采訪者,不過,通常情況下,當我作為受訪者時,我常常會設法逃避問題,亦或者不給予正面的回答。而在與其他藝術家溝通的過程中,也讓我意識到,其實藝術家在與外界溝通的時候往往都是不忠實于自己的,當然藝術家不是有意要欺騙或者偽裝,但是他們表現(xiàn)在作品中的精神就無法與他們的人統(tǒng)一起來。
A:是的。這也是為什么作為一個收藏家,要積極去了解、探索藝術家更多真實面的原因。一般而言,與藝術家見面是一種驅(qū)散疑惑的途徑,但是只見過一次,往往無法了解到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當然任何一種關系在開始的時候雙方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藝術家和收藏家也不確定彼此要聊些什么,不過只要你樂于跟藝術家交朋友,隨著了解的深入,你就越有可能探尋到本質(zhì)的東西。
Q:從購買到收藏,您對藝術的體會一定是在逐步加深的,那么你覺得什么是收藏藝術品的關鍵?
A:溝通。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溝通。沒有溝通,藝術品就不會存在。倘若藝術家整天待在畫室里畫畫,不與人分享、溝通自己的作品,那么藝術品只對于藝術家本身有價值。舉辦展覽則是我們讓藝術品更好溝通的一種方式。在進行藏品展覽前,我們認識到,盡管我們購藏了這些藝術品,但沒有空間去展示,也就是把藝術品堆起來秘不示人,這就讓這些藝術品失卻了它們的價值。
就藝術來說,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就像某種浮夸、虛華的東西,生命不能只靠這些東西過活,但沒有它們也就沒有了滋味。我承認,對于多數(shù)收藏家來說,藝術品不過是一件裝飾物,或者是某種炫耀的本錢。而對于具有收藏原則的收藏家來說,為藏品舉辦展覽可以把你的購買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從中獲得巨大的快樂和滿足感。因為展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還有金錢,而且,期間夾雜的各種各樣的事情,甚至能讓你的生活完全變了樣,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體驗。最令人興奮的是,在展覽現(xiàn)場,你所崇敬的收藏家就站在你的藏品前駐足觀看,并匆匆記下那些藝術家的名字。還有,能把一些藝術家介紹給人們,并讓人們給予那些藝術家以鼓勵,進而收藏他們的作品,這也很有意義。作品展覽就像是在做接力賽,我們只是完成了我們的那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