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人的世界里,香爐這個角色很重要。除了在祭祀、敬神等禮制類活動中必不可少外,熏香、撫琴、讀書、賞畫等文人活動中,也少不了香爐為伴。古往今來,各類材質的香爐數不勝數,而名聲最著者當屬“宣德爐”。自大明宣德朝橫空出世后,不說明清時期愛爐、藏爐之人對宣德爐極力搜求,及至今日也是言爐之人必提“宣德”。
然而可惜的是,歲月滄桑,接連不斷的災厄讓為數不多的宣德朝所鑄銅爐散佚流失殆盡,今人所見幾乎都為宣德以降歷代的摹制之作。而今日所謂“宣德爐”早已成為了一個泛稱,泛指與真正的宣德爐形制相近的銅爐。雖然這些銅爐是對宣德朝銅爐的極力效仿,但在藝術水準上可以說并不遜色于“真宣”,從它們身上,我們同樣能夠體味出宣德爐的魅力。
今人收藏、賞玩銅爐,最主要看重的無外乎四點:造型、銅質、皮色、款識。這其中,賞爐必先看型,造型的審美特質是最敏感的,它給觀者帶來的審美感受也是最直接的。判別一件銅爐的美與丑、雅與俗,往往靠的就是造型。
宣德定下的“調調”
明代永樂年間,鄭和攜上邦大國之威風,駕浩蕩之商船遠播中華文明,經過六下西洋的開拓,大明王朝已是國威遠揚,萬國朝貢,其盛世追跡漢唐。宣德三年(1428年),皇帝朱瞻基收到了暹羅國王刺迦靄進獻的貢品—數萬斤“風磨銅”。看到這些燦若黃金的黃銅,宣德皇帝不禁為之一振,同時也非常高興。
其時,朱瞻基總覺得郊壇、太廟及內廷陳設的鼎彝祭器的式樣顯得有些鄙陋,不合心意,于是便下旨,敕令工部及禮部的官員利用所貢之銅,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法,精煉制成最高等級的祭器、禮器,雍容典雅的宣德爐也由此應運而生。
朱瞻基非常重視這批銅器,從造型設計到鑄煉過程,他都非常用心,甚至常常親自督查。一方面,這批銅器是作為政治權利象征的禮器和祭器,莊重的外觀是必須的;另一方面,精通詩文書畫的朱瞻基素有藝術修養,自然也不會讓工匠將這么貴重的風磨銅隨意鑄造成型。所以,他責令呂震等人從古代書錄和宮內收藏的宋代名窯中選擇參照樣式鑄爐,并描繪成圖樣呈送。最終,禮部會同司禮監等各部官員從《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諸書中所繪的銅器中選出了88種,又在宮內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鈞、定等名窯瓷器中選出了樣式典雅者29種,共計117種。宣德皇帝看過圖樣后十分滿意,便令依此圖樣鑄制鼎彝、銅爐等。
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鑄煉,宣德三年十月初,朱瞻基見到了第一批3,365件鼎彝祭器。因件件大氣異常、寶光四射,朱瞻基龍顏大悅,于是又敕令補鑄了大小鼎、彝、壺、尊、俎、豆、簋、簿等器皿15,684件。按照呂震所撰《宣德彝器圖譜》等書的記載,用暹羅國進貢的數萬斤“風磨銅”鑄造的鼎彝祭器若除去食器、樂器、兵器等,真正算是宣德爐的應是5,000多件。
這5,000座宣德爐,各種式樣無不俱備,最主要者有乳爐、鬲爐、缽爐、敦爐、洗爐、筒爐等,且大多仿照古代名器鑄造,并非隨意冶造,比如沖耳乳足爐的造型,就是以宋瓷中哥窯的雙耳三足小爐為藍本鑄造的。再如商之文方鼎、父乙鼎、魚鼎、象形鼎、周之夔龍黑雷鼎、文王方鼎、子父舉鼎、素蟠虬鼎、豐方鼎、花足方鼎、純素鼎、乙毛鼎、大叔鼎、益鼎等,均照原器的式樣、大小、花紋、顏色等鑄造。其他還有仿唐天寶局式、宋祥符禮器圖式、宣和博古圖、元豐禮器圖、紹興鑒古圖、姜娘子式及宋代名窯器式的,經典大雅且深具法度。或許,宣德皇帝自己也沒有料到,他欽定的宣德爐造型竟為后世銅爐的鑄造定下了一個調調,成為了永恒的經典。
按“譜”索驥
依據當時史料的記載,宣德皇帝所鑄的宣德爐除皇家御用外,也有一部分分賜給了王公大臣和官府衙門,還有一部分陳設在了京內各郊廟祭壇和各地的著名寺院。當然,身在皇宮之外的宣德爐,一般小官士紳和民間大戶是只能聽聞而難得一見的。雖然經過種種災厄的宣德爐如今已不可得見,但我們不妨從流傳至今的明清銅爐,并對照古人繪制的爐譜,去領略宣德爐的風采。
在現存爐譜中,《宣德彝器圖譜》(二十卷譜)被認為是較為全面也較為準確的。據載,這本爐譜是在于謙家中發現的,是他在正統年間從司禮監張斌處得來的,為當時進呈給宣德皇帝的副本。誠然,由于這本書是嘉靖時期面世的,關于它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也存在一定的疑問,傳抄時是否有錯誤、改動,或者后人是否又添加了圖樣,這些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證實。但是,從譜中的爐樣看,除個別爐外,多數明顯是宣德時期典型的器物和定型產品,應是宣德鑄爐時所采用的圖樣。
當然,圖樣是手繪的,不可能像今天的照片一樣準確傳神,而且我們所能對比的實物都是后世所鑄之爐。所以,雖是按圖索驥,但在形制上也不可生搬硬套,神會即可。
公認的經典樣式
蚰龍耳爐:此款爐是仿照宋定窯白蚰龍耳瓷罐鑄制的,精煉十二次而成。蚰蜒即馬陸,曲身行走的一種昆蟲,此爐耳龍身彎曲如蚰,故得名蚰龍。《宣德彝器圖譜》(三卷譜)中贊美此形制為“款制大雅為諸爐之冠”。此款爐線條柔美流暢,沉穩大雅,曲線玲瓏有致,令人久觀不厭,屬內府自用爐。據記載,宣德皇帝當初預定鑄造四百座蚰龍耳爐,其中一級品一百座,二級品三百座。而后人多將此款小爐置于書房伴讀,將中大型爐陳設于廳堂,增雅添祥。
沖天耳爐:又稱朝天耳爐、乳足爐,以其足型突出三支并似乳頭狀而得名,寓意敬天法祖。據記載,宣德皇帝當初預定鑄造三百座沖天耳爐,其中一級品六十座,二級品二百四十座,后世公認此爐置于書齋、廳堂均宜。
雙魚耳爐:此爐仿照宋官窯雙魚耳爐款式鑄制,精煉十二次而成。《宣德彝器圖譜》(二十卷譜)稱之款制典雅,為諸爐之冠。據記載,宣德皇帝當初預定鑄造三百六十座魚耳爐,其中一級品六十座,二級品三百座。由于此爐在當時的擺放地點是皇帝的寢宮,故有人認為魚耳爐寓有“魚水之歡”之意。
獅頭爐:仿照宋哥窯“獅首大彝爐”款式鑄制,十煉而成。獅,百獸之王,故宣德皇帝以此爐頒賜給兵部尚書及大提督等軍職要員,以獅頭為耳取其威猛無雙、無往不利之意。后人常將此爐特置于門廳用以辟邪納祥。又因文殊菩薩騎獅,可有人用此爐專門做供奉之用。
橋耳爐:又稱鳳眼爐,若耳身渾圓則為虎眼。據稱,此爐是當時皇帝下賜給工部尚書和國子監祭酒(相當于今日大學校長一職)的,爐形取意博士講經,士人環圍拱橋聆聽。
朝冠耳爐:此款爐仿照元朝姜鑄“朝冠爐”款式鑄制,十煉而成。據載,宣德皇帝以之頒賜詹事府、翰林院及國子監,寓意加官進爵。
缽盂爐:此款爐仿照宋朝填漆大缽盂款式鑄制,八煉而成。此爐數佛教用器,據載,宣德皇帝以此廣賜天下重要寺院。
壓經爐:俗稱琴爐,有高、低腳之分,高腳者仿照宋定窯“高腳壓經爐”款式鑄制,低腳者仿照元樞府瓷“低腳壓經爐”款式鑄制,均八煉而成。
法盞爐:有雁翎法盞、懸珠法盞、連珠法盞三種樣式,乃仿照元朝“法盞”款式鑄制,均八煉而成。法盞乃道家法器,據載,宣德皇帝以此頒賜天下道教宮觀。
桔囊爐:爐身如桔子剝皮后之肉囊,款式較為罕見,乃仿照元朝姜鑄“橘囊爐”款式鑄制,八煉而成,屬內府自用經典爐款。另外,“桔”通“吉”,所以此爐又稱大吉爐。
象耳爐:此款系仿宋代官窯之名作。象為大吉之獸,含太平之意,人所愛之,又稱平安爐。佛教中普賢菩薩以白象為坐騎,以此供奉最適宜了。
竹節爐:又稱竹根爐,寓意“清風亮節”,又寓“節節高升”之吉祥意,非常符合文人雅士愛竹之妙義,供之別有風味。
九元三極爐:俗稱九思爐,有突起的細弦紋九道,器形簡潔,乃仿照唐天寶年間局鑄“九元三極爐”款式鑄制,精煉十次而成。此爐名有勸人深思熟慮、切勿莽撞行事的惕勵作用,可謂寓意深遠。
此外,尚有天雞耳爐、素圓爐、索耳爐、臺幾爐、戟耳爐、鼓墩爐等等形制,在此不一一贅述。宣德爐眾多的樣式造型各競風流,而究竟哪種造型好?哪種最為經典?卻是仁智之見的事,難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有人喜愛古樸厚重的風貌,有人偏愛簡單樸素的外表,也有人鐘情于自然雅致的高妙,500年來眾多愛爐、藏爐之人對每一種爐形都有著獨到的評判。
如今,喜愛且富藏銅爐之人不少,官私且不論,粗精也不說,稀世珍品固然好,但普通之物也無妨。在這個個性化張揚的時代,我們不妨用一種只屬于自己的獨特眼光去欣賞銅爐,去尋找令自己賞心悅目造型,去品味銅爐帶給我們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