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設計師:于錦苓(于敏)
從業經歷:(從業10年)
2012年清華大學酒店設計高研班學習。
2006年8月~至今,一鳴室內空間設計機構創始人及設計總監,主要面向餐飲及地產項目的設計。
2003年~2006年期間在香港寰中(上海)企劃有限公司與歷列先生合作,配合其完成了濰坊濰河,漲面面河等四景區及其他城市景觀設計項目。
設計感言:對于我們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從書的概念到實體的設計,被問及對于空間的理解時,她用略帶調侃的口吻解釋道:“我喜歡一種真實的設計,我們其實都住在兩個“設計”之間:一個是別人眼中的“設計”,另一個是真實的“設計”,那個真實的設計便是我們自己。
夏天的濟南陽光最好,透過楊樹葉子的縫隙星星點點地在眼皮上跳舞,與于錦苓的見面是在大明湖旁邊的老茶館里,正要詢問,坐在古香古色的茶韻氤氳中的她抬手招呼:“嗨,我在這里。”
門一開,我們沒有意外,飄逸的長發配以素雅的裙擺,讓女性特質的“設計之美”若隱若現。
坐下交談,在語言的魔力下,我們走進了回憶的時光隧道。
2006年的那個夏天,于錦苓永遠都會記得。她整理了自己作品,把自認為最好的那些,圖紙、案例、測量工具乃至自己喜愛的鞋子、衣服、建筑模具……通通放在一個“月光寶盒”里,并用稍顯瘦削的肩膀背起,登上39路公交車開始了真正行走天涯的江湖日子。她對自己說,只有像建筑大師貝律銘這樣的空間天才才能理解她的心情,所以她必須出去見識天地,讓自己可以獨立面對未來的業主。
正好趕上那個夏季最熱的一天,擠著公交來到新租賃的辦公室,一張辦公桌兩把椅子,除了一位跟自己一樣年輕的助理,就再也沒有其他的了。“我們當時什么都沒有,就剩下一分年輕的沖動。我們白天努力做業務,晚上通宵做方案。”那段可愛的歷史,就像電影中的虛擬情節,于錦苓的“女俠夢”正在夏日的濟南開出荼蘼的花。
于錦苓在甘肅省第二大城市天水長大。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這個西北小江南安靜得近似烏托邦一般,加上單純樸實的當地人以及極具特色的傳統民俗,讓年少時的她從一開始便形成一種擺脫塵俗又融合大地的生活概念。這樣一種生活環境,以至于讓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于錦苓從小就讀于天水本地學校,到了大學時期只身一人來到了山東濟南,教育的遷徙以及“體制式”的教學模式,并沒有讓其把傳統的課本太當一回事。然而,她卻一直不能停止畫畫,筆下的線條從始至終流淌著的都是自己所追求的夢與理想,她管這些線條叫做“夢想里的視覺行詩”。她自學成才,獨來無事便會用音樂啟蒙設計的靈感,就像是人生思維的延伸。“我的家人都在天水,一個人在濟南呆了好多年,從一個學生到打拼職場以及成立工作室到如今取得業界的小小成績……那是成長的步調與見證。我經常想象,自己非常微小,但又是某種先行者——空間夢想的俠客。”
除了在濟南,于錦苓一年中剩下的時間是在全國各地的工程現場度過。由此,當初那位用擠公交車的方式開啟事業之路的年輕姑娘儼然變成一位徹底的空中飛人。在于錦苓的眼中,“讀書便是自己的命”。從北京到東京,不論是走到哪里,唯一不變的行裝便是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書。這位在業界愈發成熟卻不失恬靜的設計翹楚,太多的時間把自己裝進了書本的世界。“與不同時空的人持續不斷的對話是提升設計的根本,也是心靈凈化的基礎。”
從書的概念到實體的設計,被問及對于空間的理解時,她用略帶調侃的口吻解釋道:“我喜歡一種真實的設計,我們其實都住在兩個“設計”之間:一個是別人眼中的“設計”,另一個是真實的“設計”,那個真實的設計便是我們自己。房子里,無論是墻上還是地下,到處都是圖解式的文字、充滿生活真意的浪漫標記、各種設計的現實還原載體……因此,人們可以理解這位年輕女設計師當初為什么會選擇以這樣一種“笨拙”形式,“擠”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圈子。
當夢想變成現實,于錦苓的工作室已經由原來零散接單發展為可以正規把控一套項目的方方面面。同時,團隊的建設也開始在逐漸壯大。
只要走進她在濟南的一鳴空間設計機構,就會發現女主人的創作激情無處不在,充斥著房間的角角落落。將古典中的經典元素加以提煉,不斷吸納和自我揚棄,以現代的方式重新演繹,成為其最鐘愛的表現形式。然而,面對未來的道路,于錦苓覺著不斷吸取外面的基因仍是自己的首要選擇。面對已成氣候的事業成就,于錦苓表示那無非只是自己俠客天下的一個階段。“去外面學習的沖動遠遠大過做工作室老板來得痛快。”于錦苓的性子就是這樣,溫婉之中帶著適度的執著和灑脫。
她說一處空間設計得好不好,更多取源于心境的如何以及愿不愿意融入當地的生活。相比從前一味前行的江湖俠氣,這一次于錦苓刻意尋找了一處適于自己的居所。“這里太安靜了,窗外有很多樹,能聽到鳥的叫聲,在一座繁雜的城市很難找到這樣的房子。”
重新外出,于錦苓的心里多了一種更成熟圓融的愛。“知道某一天終要告別,所以不刻意、不執著、適度而為卻也不留遺憾。”她計劃在此后的日子好好地沉下心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俯下身子踏踏實實到更廣闊的平臺充電,為了能進一步豐富自己的雙翅,以便讓自己飛得更高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