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David和幾個朋友十分“沖動”地跳上了從班加羅爾到古城亨比的火車,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印度鐵道之夜”。
Q:本刊記者
A:David,美國某大學博士在讀,長年負笈海外,曾在印度實習半年
Q:在去印度之前,你對印度的火車有了解嗎?
A:照片上看過一些,感覺非常擁擠,條件也很簡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還有“掛票”。
Q:真的有“掛票”嗎?
A:印度真的有掛著的人!連公交車也是這樣的,門口向外還可以站5個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到的。普通一點的短途火車也會掛人。好像臥鋪車掛著的比較少?
Q:說說你在印度印象最深刻的乘火車經歷吧。
A: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第一次在印度坐火車!那時候,我和同伴們從班加羅爾到古城亨比。雖然距離才三百多公里,但記憶中花了一個晚上,至少6小時,可見速度之慢。車廂里只有“緊湊”一詞可以形容。我記得我坐的是臥鋪車廂,格局很像現在中國的列車硬臥。只是在中國硬臥車廂里的人行道位置上再增添一排硬臥。臥鋪比中國的要短,整個人躺下基本是腿不能伸直,可憐了當時同行的幾位高個德國哥們兒……車廂里設施非常簡陋,沒有小桌子,更沒有電視水壺雜志,除了人,還是人……沒有空調,但頂上有風扇。
Q:印度所有的火車都是這樣的嗎?
A:不是的。印度的火車等級很多,車票也分好幾種。后來我才知道我那天晚上坐的是印度條件最差的一種火車,沒有空調,很慢很慢……其實印度也有那種特別豪華的火車,軟臥包廂、紅酒牛排、服務周到。其實只要坐空調車就會好很多,印度大部分時候很熱,電風扇根本不給力,我覺得很多出去“掛著”的人都是被熱的。
Q:那你們為什么要選擇那趟車呢?
A:因為我們當時不了解情況!那兩個德國哥們兒告訴我有個很美的地方,問我去不去,然后我們就稀里糊涂地買票上車了。當然另一個原因是票價便宜。要知道印度的火車票價相差極大。那種豪華的火車軟臥包廂的價錢要超過同程的機票價。我那時候比較拮據,沒有條件享受。不過說實話這樣的經歷還挺特別的,同行的德國哥們兒也覺得挺有趣。
Q:人們在坐火車的時候一般都做些什么呢?
A:短途的火車也就是聊聊天,很快就到站了。有意思的是夜車。還說那趟去班加羅爾的,因為臥鋪太短,我們同行的幾個人都睡不著,一直在聊天和吃東西。但我發現很多印度人也都不睡,就一排排坐在臥鋪上,有的在說話,有的什么都不干,就坐在那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有兩個印度哥們兒摟著肩交談了一個晚上,甚是親密。
Q:好吧。車上的人看見你們一行外國人,會主動和你們交談嗎?
A:沒有。至少我沒有遇到。但是印度人好像特別喜歡盯著外國人琢磨,只是不會主動過來搭訕。我在澳大利亞也坐過火車,也許是那邊比較“地廣人稀”吧,他們遇見人就覺得很開心。澳大利亞是一個特別善于搭訕的國度,那里的人經常熱情洋溢地跟陌生人聊天。
Q:印度有什么特別的車廂禮儀嗎?
A:絕對沒有!不止在車廂里,好像印度人都比較隨意,我真想不出來他們會注意些什么。不過印度人都很溫和,不會輕易打人罵人說臟話。只是說起話來就滔滔不絕,不會顧忌旁人。也可能是印地語給人的感覺吧。
Q:你在印度火車上有沒有見到什么有趣的人呢?說說你印象最深刻的吧。
A:還是那對摟著肩親密交談了一晚上的印度哥們兒。我嚴重懷疑……咳咳,畢竟在一個十分傳統的國家里,這是很少見的。
編輯 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