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10年前互聯網泡沫破裂哀鴻遍野的慘狀正在隱約重現。不過,事情并沒有那么糟糕。畢竟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大大不同了。
8月下旬,上市3個多月的Facebook市值410億美元上下,股價20美元(發行價38美元),比其上市初蒸發掉了60%; Zynga股價則在3.5美元徘徊,市值蒸發65%。Groupon股價最近一直保持在5美元以下(發行價20美元),市值蒸發掉75%。
與此同時,騰訊的市值保持在4500億港元以上,百度的市值也在大多數時間內超過了Facebook。
很多互聯網業內人士,從這些數據中,聞到了似在10多年前相識過的慘淡味道。互聯網經濟的第二次大蕭條真的要來臨了嗎?
泡沫破裂
關于互聯網經濟迎來第二次泡沫期的聲音,始現于2010年末。彼時,包括上述三家最耀眼的明星互聯網公司在內,多家美國互聯網創業公司都獲得了極高的估值。
但悲觀的“泡沫說”引起大規模的討論,是在2011年4月份。當時正值西南偏南大會(SXSW)召開,業界突然傳出剛剛登陸App Store的Color獲得數額為4100萬美元融資的消息。隨后,《紐約時報》發起了一場討論,題目就是:“這一次科技繁榮與千禧年不同了嗎?”反響非常強烈,但大多數業內人士對這種不吉利的預言都持保留態度,多數都在強調創業者和資本已經汲取了10多年前的那次慘痛經驗。
硅谷這種樂觀的看法一直持續到了2011年末。去年11月4日,Groupon登陸納斯達克,雖然股價暫時漲40%,但已比估值跌去一半。12月17日,Zynga上市,竟然直接破發。
在2012年資本市場對互聯網普遍降溫的背景下,Facebook在5月18日上市。然而,這艘預計融資160億美元的,擁有近8億用戶的滿載互聯網行業希望的巨輪,其上市的過程令追隨者萬分尷尬——不但首日破發,并且在上市時刻,遭遇技術故障。
5月18日的那起混亂的IPO,大大削弱了投資者對納斯達克,乃至整個股市的信心。當天的故障導致Facebook投資者無法在股價下跌時拋售股票,而承銷商則因為惹怒了投資者而回購股票。他們聲稱,由此產生的損失約為5億美元。在瑞士銀行宣布至少因此損失3.5億美元。
在這之后,Facebook的尷尬,顯然成為了“互聯網經濟第二次大蕭條”說法的最佳讖緯。悲觀情緒開始漫布在整個互聯網產業。
共性
Market Watch專欄作家Therese Poletti在去年4月撰文指出:“Color的融資是個分水嶺,標志著硅谷已經意識到,自己正處于新一輪泡沫當中了。”
“Color融資給人的感受已經不僅僅是震驚了。” Poletti 說:“不錯,創始人Bill Nguyen在硅谷已經威名卓著……但是即便如此,一家之前默默無聞的應用程序公司首輪融資就獲得4100萬美元,還是匪夷所思。
在Poletti看來,當下的硅谷,少數“投資者”的理智再一次被多數的“投機者”所掩蓋。
創辦Broadsight科技咨詢公司的Allen Patrick則稱,互聯網行業正處于另一個泡沫的開始階段,“泡沫就是過多的資金追逐資產,并生產更多的資產,然后需要找一個更大的傻瓜來買。”
的確,創業者和投資者通常被Y Combinator所誘惑。前者從超級天使處得到資金,后者通過各種手段助其登上TechCrunch的頭條,之后便等待下家接盤。
Patrick用自己的“十條泡沫確認標準”來判斷互聯網泡沫的程度:
用舊的方式來估值“新事物”,大公司開始對收購新事物埋單。已經有人預警泡沫的產生,但“新事物”的倡導者卻越來越賣力地鼓吹。只要“新事物”公司的前雇員創業,就會沒有任何理由地獲取投資。為了創業公司,會有大量的投資基金公司逆向誕生。公司開始不需要實際的產品,僅憑著公司的PPT介紹,就可獲得資助(Color顯然屬于此類)。MBA們紛紛離職,自己創業。發生大市值公司上市。銀行為新事物炒作市場,開設創業基金,將養老的錢投到里面。出租車司機開始向你建議買此類股票。受寵的新生事物開始愚蠢地購買傳統公司。這時候離崩盤不遠了。
顯然,Patrick認為按照他的這套標準,當下與1999年的局面如出一轍。“等到出租車司機也加入進來,游戲也就結束了。” Patrick說。
與Patrick持同樣悲觀觀點的還有馬克·庫班,這位在上一次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大賺一筆并全身而退的極客,把目前的互聯網領域投資狂潮比作“金字塔計劃”(傳銷騙局)。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泡沫與2000年相比還有一個底層的共同點:雖然SoLoMo(社交,本地化與移動互聯)是當今互聯網的3大主題,但這些互聯網公司的現金流仍主要來自于電商、游戲和SP業務(Facebook的收入構成最為典型)。然而,10年前的電商尚處于市場教育階段,手機尚未普及,而游戲玩家也遠沒有今天被社交網絡和移動設備所激發的如此普遍。正因為如此,這兩個領域額的持續增長才造就了互聯網產業持續10年的盛況。
但是,如今并沒有新的商業模式產生,而這兩個領域的市場空間已經可見到天花板,所以,此次泡沫破裂后,整個行業是否還會像上波那樣僅用3年就走出低迷期?這是一個未知數。
差異性
2000年納斯達克崩盤,8成股票虧損超過80%,37%的上市企業退市。Webvan、Kozmo這樣的互聯網明星都在上市后的兩年內破產清算,期間退出的基金更是數不勝數。2002年末,納斯達克綜合股指從5000點降到歷史最低點——1108。
10年的時間還不足以抹除這種行業大蕭條帶來的余悸,再一次的互聯網經濟低谷也的確令人憂心忡忡。然而,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此次絕非會像上一次那樣慘烈。
首先,數量有所不同。雖然資金大量涌入互聯網,但在此次登陸公開資本市場的公司數量有限。投資焦點集中在了少數公司身上,因此如果出現糟糕的結果,那么影響也有限。
其次,質量有所不同。與10年前不同,今日的互聯網不僅僅有眼球和點擊率。一些互聯網公司已經實現了上億規模的盈利。而像Linkedin這樣的擁有高端、穩定客戶的公司亦能在低潮中保持堅挺。
并且,從整體環境而言,1999年時,全球僅有2.48億人上網。現在,寬帶互聯網和PC已經普及,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保守估計全球也有1/3的人上網。再加之IT技術出現的巨大變革,如今硬件性能差異對商業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應用性成為了商業決勝的關鍵。
仔細分析,和10年前相比,并非如今所有的差異性都是可令從業者安心的利好,而有的其實是倒退。
LinkedIn在2011年中上市前,將發行價上調了30%,使得該公司的市值超過40億美元。這是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以來,首次有公司在上市前夕如此大幅度地上調發行價區間。這引來了Groupon和Zynga的紛紛效仿。連人人網也在認購期內將發行價上調了27%。
Karlgaard指出,微軟1986年上市時,市值為7.8億美元,在以后的13年時間里微軟的市值增長了700多倍,這意味著比爾·蓋茨讓成千上萬的普通公共投資者變成了百萬富翁。谷歌在2004年上市時估值為230億美元,為普通公共投資者留下的空間已經有所減少,即便如此,其過去8年的回報也達到9倍。而在Facebook公司的IPO交易中,“風險投資公司、內部人士和硅谷著名天使們拿走了全部。”。
總體來看,即使不如10年前慘烈,但互聯網產業中的很多泡沫必然會破裂。但把視線放長遠來看,這并不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