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作為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和社會學現象,如今已成了一個時髦的詞,成了一種時尚,成了一種心理需求,甚至成為一種文化。
近日,一條基底為淺水紅色、印有牡丹圖案的普通印花老式床單意外走紅。網友在微博上發了一張圖,圖中的床單讓網友紛紛感嘆“我家也有”,引起瘋狂轉發,被稱作“國民床單”。
“國民床單”的意外走紅引發了網友的懷舊思緒,它本是個尋常物品,卻在微博的廣泛傳播中,引起普遍共鳴。有網友這樣說:“懷戀‘國民床單’,不是因為我已經開始變老,而是因為我開始懂得了人生。因為看到‘國民床單’,喚起了我們甜蜜的憂傷。”除了“國民床單”,毛毯、茶缸、縫紉機等老物件也紛紛被網友曬了出來。
不知從何時開始,懷舊變成了當今社會的文化關鍵詞。小虎隊的歌碟、發條青蛙玩具、回力運動鞋、搪瓷杯、麥乳精等曾經存在于幾代人記憶中的懷舊商品,又開始在市場上“大行其道”。以小學教室作為主題的80后概念餐廳火爆京城,每天爆滿。初中英語課本被重新翻出來,網友創作了漫畫、歌曲和話劇,續寫李雷和韓梅梅的愛情故事。《西游記》、《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重播了一遍又一遍,成為各個電視臺獲取收視率的捷徑。在KTV的點播榜里,經典老歌也總能占據前列。
懷舊,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會對過去的東西情有獨鐘?
懷舊為何物?
懷舊(nostalgia)一詞來自希臘詞‘nóstos’和‘álgos’,分別是“回家”和“疼痛”的意思,合在一起大概就是“思念家而帶來的疼痛”。這種特殊形式的懷舊曾被視為一種生理疾病。17世紀的瑞士醫生喬納斯·霍弗(Johannes Hofer)分析了一些奔波于異鄉的瑞士傭兵,研究發現這樣的思鄉綜合癥:心率不齊、不停地啜啼、疲倦而且毫無食欲,將其歸結為動物靈魂導致的大腦疾病。與他同時代的瑞士學者施瓦澤(J. J. Scheuchzer)則認為,思鄉癥是由于這些瑞士傭兵從阿爾卑斯山區來到平原地區,氣候急劇變化導致血液涌上大腦。到了19世紀,思鄉不再被當作生理疾病,但是仍然被視為抑郁癥的一種形式。這也都反映了人們慣常來對懷舊的看法:那個讓人多愁善感、停滯不前,但卻召之即來、揮之不去的討厭情緒。
懷舊與心理學
懷舊首先是一種心理現象,通常被定義為一種對于過去事物的偏好。我們所懷之舊,大都是關于我們自己和其他人相處的情境。因此,懷舊作用于人心的本質在于它增強了人們知覺到的與社會的聯系。而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對于歸屬感有一種本能的需求,希望與他人建立并維持穩定的情感聯系。懷舊可以幫助我們滿足這種需求,因為它本身就包含有社會性的成分:當我們懷舊時,我們懷念的不僅僅是過去的情境與事物,還有那些與我們一起體驗這些情境、經歷這些事物的人。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如升學或開始工作)時,歸屬感可能會受到威脅,此時懷舊就可以讓我們與過去的社會關系重新聯結,使我們不再感到孤單。
從更深的心理學層面分析,懷舊隱含著人的“退行”心理,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當我們面臨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過懷舊,通過對過去的回憶,來尋求安全保護。這種沖突可以是內心的(如自己的本能與道德、良心之間的沖突),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和現實的沖突)。特別是在老年人當中,因為他們意識到生命所剩無多,心里隱隱產生恐慌,于是反復回想過去的時光并加以美化,安慰自己。在這些時候,懷舊通過退行到過去替代性地滿足了人的本能欲求。它所造成的那種時空錯覺,正好能以一種象征的方式帶給人安全和關愛。
一般來看,懷舊更多的是情感記憶,而不是認知記憶。這種記憶是有選擇的,其所包含的情感結構比較復雜,既包括溫暖、喜悅、感激、友愛和單純等正面情感,也有失落、悲傷和渴望等負面情感。作為一種記憶功能和心理安慰的手段,懷舊產生的滿足感能使人生更加充實。但是對于不懂得善待懷舊情結的人來說,懷舊發展到令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則可能變成沉重的精神羈絆,就要加以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