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立足國際平臺,尊重知識產權,重塑著中國電視節目的產品力,為慘烈競爭的中國電視探索了一條大投入高產出的生命通道。
“哈林是來做主持的,楊坤是來做宣傳的,那英是來嘮嗑的,劉歡是來開家長會的,華少就是來賣涼茶的。”在廣電總局限娛令下,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成了一朵逆勢綻放的奇葩。
最近,我到不同的電視臺展開業務交流,現場總是響起這樣的呼聲:說說《中國好聲音》吧。加上忠實追隨的粉絲和媒體高密度的曝光,該節目已成2012年中國電視不容回避的現象。
從收視率和影響力的角度,《中國好聲音》完成了對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的超越。在堅持節目活動化——活動話題化——話題傳播化的新型電視大型節目制作理念的前提下,《中國好聲音》至少完成了如下突破:
一是堅持原版引進,在《中國達人秀》原版引進《英國偶像》后,這個來自荷蘭的創意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實現了中國本土情緒與國際科學系統操作流程的完美嫁接,并在收視效果上達到了嶄新的高度。有人說,這標志著創意匱乏的中國電視將從此進入版權引進年代,并倒逼中國電視結束克隆、模仿、抄襲的低水平惡性競爭,走向尊重知識產權,重視原創的陽光地帶。
二是在資源創新上達到嶄新高度。多年未現身娛樂節目的劉歡攜手那英、楊坤、庾澄慶等一線明星成為導師,而重新包裝的選手則創造了新的驚喜。
三是節目制作創新可圈可點。盲聽創造了更多戲劇化效果,明星弱勢化處理迎合公眾心理,而選手勵志故事的巧妙植入則使娛樂節目實現了向情感節目的跨界,并在價值觀上巧妙地迎合了審查者的訴求。
四是產業鏈更加完整清晰,圍繞節目這個核心產品,向娛樂上下游產業強勢擴張,形成了投入產出比更加合理的電視運營模式。
但建構這一切最初宛如一場豪賭。目前,沒有中國電視臺肯獨立掏錢完成這樣一個前途未卜的大制作。幸運的是,《中國好聲音》遇到了今年5月份在“王老吉”商標大戰敗北的加多寶。它決定加入賭局——以6000萬巨資冠名整個活動。
在首期節目播出后的20天里,由于收視率與影響力急速攀升,《中國好聲音》的廣告費從每15秒15萬,飆升到每15秒36萬。短短的四周過去,面對《中國好聲音》創造的巨大價值,加多寶給自己的提前下注打了“滿分”。在有效分攤了主要成本以后,《中國好聲音》開始施展自己的“吸金大法”。
除了傳統電視的廣告收益相當可觀——目前的廣告檔已經全滿,預約的客戶一直排到了一個月后,《中國好聲音》將盈利空間進一步拓展到整個快消品市場和演出市場。
雖然伴隨著此起彼伏的爭議,但不容否認的是,《中國好聲音》借助開放的思維,立足國際平臺,尊重知識產權,重塑著中國電視節目的產品力,為慘烈競爭的中國電視探索了一條大投入高產出的生命通道,并具有極高的復制性;更重要的是,《中國好聲音》還將電視節目的運營的觸覺延伸至市場最前端,并利用全媒體平臺使其直抵品牌塑造的高度。
未來,誰來超越《中國好聲音》是中國電視界一個新的誘惑。我希望以中國原創的名義。畢竟,這個節目首先是荷蘭人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