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牛克誠的“新青綠山水”既根植于民族審美品格,同時又廣泛攝取世界優秀視覺資源;它既孕育于深邃古典傳統文化,同時又展示出鮮明的當下時代情感;它既是基于對于繪畫史的理性思考,又是面對現實山水的情感體悟。特別是,他以正面的、建設的、積極的姿態介入到當代文化之中,其作品表達出一個社會昌盛時期的人們對于山水的想象,體現了當代中國昂揚、向上、陽光、健康的時代精神,因此,他的“新青綠山水”就不僅是一種語言創新,它更是一種時代精神的建構。
牛克誠的“新青綠山水”具有種強烈的視覺誘惑力,讓人讀過欣喜而陶醉;他的“新青綠山水”在當代山水畫壇獨領一種濃麗精細畫風,這一畫風的特征極為鮮明,甚至,我們只要看到他的作品的一個局部,就能夠將它辨認出來。
牛克誠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在1990年代作為東京大學外國人客員研究員、日本國文部省特聘海外藝術家,在日本學習日本畫技法。美術史研究與工筆畫創作并進的藝術成長途徑,使他成為一名備受注目的學者型畫家。他的“新青綠山水”,越宋元水墨而遙接晉唐青綠山水畫傳統,以一種精粹的藝術語言,向中國畫最為久遠的精神坐標致敬。同時,它巧妙地將傳統青綠山水畫皴線與積色技法統合起來,通過以色代墨、高低積染和色彩的疊加、并置等手法,使畫面色彩時代化、鮮活化,從而完成其作品“心象之色”的表達。
牛克誠是一位對中國傳統色彩表現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將古代色彩美學應用在繪畫實踐的具有嚴肅學術品格的山水畫家。在當代中國畫壇,以色彩為專攻,在研究與創作兩方面充分而深刻地詮釋了中國傳統色彩美學內涵的畫家,恐怕還只有牛克誠一人而已。
牛克誠探索并實踐的“以色代墨”的技法,讓我們聯想到歐洲早期油畫的透明畫法。牛克誠“新青綠山水”所應用的色彩組合及透明畫法,創造性地將古典的色彩經驗與現代人的色彩感受觸合起來,用古典的色彩配色方案表現當下的視覺感知,通過色彩的理性結構與感性體驗的水乳交融,精妙地闡釋了中國畫色彩美學的寫意性與音樂性。這一切,都使他的山水作品具有一種鮮明的“繪畫性”。工細的線條、精微的色彩,以及透明畫法的套染操作等,形成一整套具有原創性的技法體系,這也讓他的“新青綠山水”作品成為一種難以復制的獨特存在。
牛克誠具有高超的線條駕馭能力,他以帶有書法意趣的筆法“寫”(而不是“描”)出的線條,如同美妙的音符躍蕩于畫面。特別是他對水紋的刻畫,線條精細而流暢,體現出精湛的用筆功力。同時,他更注重把握色、線、形、質等繪畫元素之間的關系,并以敏銳細膩的感覺,把它們調配到一種最具視覺合理性的結構秩序之中。
牛克誠將中國古代對于自然山川的觀照方式,應用于對現實景物的實地觀察與感悟。在他的山水畫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古典山水的圖式特征;同時,現實的景觀體驗又讓董其昌以來符號性的山石、樹木等變得充滿自然的鮮活性。牛克誠的“新青綠山水”一方面繼承了古代山水畫家的觀察之眼,另一方面,又保持著做為一個現代人在山水面前的感動之心。
濃麗煥爛的色彩、明麗宜人的景境等,共同造就了牛克誠“新青綠山水”的完整形象,那是洋溢著健康、陽光、向上基調的山水意境,它是一個走在復興之路上的民族激昂精神的藝術表達。具有積極性質的文化寓意,使牛克誠的“新青綠山水”為人們帶來觀賞時的歡愉情緒與文化親切感。他用重彩山水的富麗色彩、崢嶸景色等,去表現一個陽光燦爛時代的人們對于山水的記憶、感受與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