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陸
1953年生于北京,1982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曾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79年作為“星星畫會”的主要成員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首屆“星星畫展”,作品曾參加過北京國際藝苑第三屆美展、中國美協新人新作展,在新加坡舉辦的第一、第二屆中國當代藝術家油畫展等國內外畫展。先后四次應邀赴意大利羅馬舉辦個人油畫展。兩次應邀參加羅馬國際文化團結學院的國際學院藝術沙龍年展,并兩次獲獎,該學院在羅馬向趙大陸頒發了1993年度“坎皮多利奧”金質獎章,并吸收趙大陸為該學院院士。2001年6月作為亞太地區畫家的唯一代表應邀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總部羅馬舉辦的首屆“人與土地”文化藝術展,并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銀質獎章。2003年以油畫《老費》入選澳洲最賦盛名的“阿奇博肖像畫展”并贏得“人民之選獎”。2011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閱讀記憶》個展。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澳大利亞國家肖像博物館、澳大利亞昆士蘭國立美術館收藏。1989年出版《趙大陸油畫人體選》,1992年出版《趙大陸油畫作品集》,1997年出版《趙大陸油畫作品》2011年出版《閱讀記憶》、《十八歲》。
近幾年來,趙大陸的作品越來越多地體現出繪畫與閱歷的融合。因為從來都拒絕用一種固定的符號去詮釋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他的創作自然而然就更趨多元化,且更具當代性。2011年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閱讀記憶”個展,其風格之凌厲震撼無疑讓觀者記憶深刻,而此次展覽則讓我們看到他再一次的大跨度跳躍。
這次趙大陸用油畫材料來表達水墨氣韻和中國傳統文人的情懷,盡顯視覺的記憶與內心的真實。在經歷了傷痕時代和羈游海外的生活之后,他以平靜的心態傳達人與自然貼近之后的寧靜致遠,作品異乎尋常得沖淡平和。于我們觀者而言,感受到的則是一股來自大自然的氣息、一縷曠古飄來的清音。
這些作品中有我們熟悉的傳統“中國山水”,以水墨筆法、西洋材料繪成,卻完全沒有西方油畫的反復涂抹塑造。在這些作品中亦有不少人物形象,創作手法同樣拋棄了西洋畫中的透視與造型規則,而大膽采用了中國畫的平面遮疊,人物和背景已很難說孰為主襯。畫中人物之時空跨度從晚清至民國再到建國后,如同歷史風景長卷,而我們也得以由此穿越時空隧道與前人神交,體味那時那刻的悲喜情懷。
這類筆法的風景給了我們種帶入感。趙大陸為了強化這種帶入感,對已完成的作品進行模擬類似“手觸”、“茶斑”和“煙熏”等痕跡的處理。這種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做舊”的手法乍看的確讓人有些震驚,但這決然不是誆人耳目,而是勾繪穿越歷史的風景的獨創努力,也是藝術家對當代繪畫所表達出的一種自我態度。
這次展覽中還有一組裝置作品,以宜興陶土為材,制五色碗、罐、缸三類最具中國元素的器皿,輔以面雕或內壁畫。如是,在傳統器皿的三維立體界面上,突出以二維為主的平面畫法,樸拙與輕靈共存,從而在觀者腦海中形成種縹緲而又可以感知的真實。這是種非常難以拿捏的境界——它不是架上繪畫和傳統陶藝的生硬結合,更不是盲目的材料拓展嘗試。藝術家的用意和心機或許只有在每一位抵達現場的人,站在缸邊透過清澈的水,目光沉淀于缸底和壁沿上的風景時,才有可能體悟得到的。對于趙大陸來說,材料選擇和表達方式都不會成為禁錮。正像他的“閱讀記憶”展兵團系列中使用超寫實繪畫手法,將知青當年的生活、勞動用品表達成近乎裝置的實物,以引導觀眾進入他所構建的藝術空間。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此刻,當我們沉浸風景中,我們身后定會有人在看我們和那些高低有致的缸缸罐罐碗碗的組合,這一切亦或成為斯人眼中的江河、湖泊、高山和寒江獨釣翁。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回歸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我們而言,真正要緊的或許不是眼前的現實風景,而是通過對作品的感受和反饋來體味自己的內心。趙大陸的作品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走進自己內心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