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中國畫的門類大體分為三類: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山水畫最早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xiàn)的,但后來這一支的發(fā)展在中國畫的門類里最為興盛,應該說成就也最高。在北宋時期,山水畫就已經(jīng)高度成熟,北宋中期出現(xiàn)的郭熙,他不僅是一位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山水畫家,還留下了對當時及后世具有重要作用的畫論《林泉高致》。
今天,在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上海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都藏有他的畫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他畫作中最有名、也是最確定無疑為他真跡的《早春圖》。這幅畫高158.3厘米,寬108.1厘米,絹本,水墨。畫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筆”,作于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還有“郭熙筆”長方印。這樣有署名的畫作在那個年代極其罕見。畫的右上角還有后來乾隆皇帝題的詩:“樹才發(fā)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借桃花聞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呼應“早春”的主題。
郭熙1000年前后出生,1090年前后去世。家世沒有畫學淵源,所謂“天性得之”。據(jù)記載他中年時有一次為蘇舜元家摹寫北宋初畫家李成的六幅《驟雨圖》,頓然大悟,筆墨大進。他以前是一位布衣畫家,但由于藝名在外,他也經(jīng)常出入達官貴族家作畫,直到68歲時被召進宮成為了一名宮廷畫家,后來還被任命掌管畫院。由于宋神宗非常喜歡郭熙的畫,因此宮中的巨障高壁都是他畫的畫,不計其數(shù)。
這張《早春圖》是他72歲時畫的,雖然已是晚年,但筆力依然強健,而且靈活多變,意蘊豐富。畫面描寫了初春萬物復蘇時節(jié)的意境,在畫面的正中央有一個主峰,但是主峰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下面許多山峰相互關聯(lián)。除此之外,山與水、建筑、人物、道路等的關系都是相互關聯(lián),他把山水的各部分,都看成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正如他畫論里說的:“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他要表達的是有生命的、鮮活的“可居”、“可游”的山水,也以此來彌補士大夫的仕宦生活與山林情調的矛盾。在畫面處理上,郭熙不僅重視穩(wěn)定,也重視變化。畫面右側的水從巖石間急瀉,用線條表現(xiàn)速度;左側遠處的水,流在平坦的土壤中,則改用渲染,可以看到畫家對筆墨細節(jié)的講究。山石處理上,先以靈活的粗細變化、頓挫曲折的線條勾廓,然后以筆略帶側鋒地順山石的結構掃、擦,似乎不見皴筆,但山石的結構已現(xiàn)。郭熙用飽含水分的筆墨一層一層往上積,一層與一層之間又參差變化,使堅硬的石塊看起來像云一樣舒卷流動,但又渾厚堅實。在視野和構圖上,有從水邊山石眺望遠方山峰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開闊;也有從前山探望后山的茫茫無限;更從近山遙望遠山的恬淡縹緲。好似人身在山川中,一步步登山臨水時的直接感受,并可以欣賞在平地上所不能見的山水的深度與曲折。巧妙而自然地展示了峰巒秀挺,煙靄浮騰,林木抒發(fā),溪流淙淙的景象,山水景物中,漁夫樵子,旅客游人,個個意態(tài)欣然。畫面景致空明凈潔,幽趣萬端,就像他自己對春季的描述:“淡冶如笑”。
盡管郭熙在山水畫藝術上成就卓然,但在宋末文人畫的背景下,他作為一名供奉于朝廷的畫院畫家,也曾遭遇到北宋畫史中令人難以置信的冷落。由于在傳統(tǒng)文化中畫工、畫院畫家地位和身份低賤,加上強調士人畫與畫工畫、士氣與俗氣不同的文人畫理論,使得畫史上郭熙曾經(jīng)一度成為有爭議的畫家。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郭熙還是回到他應有的無人替代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