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工廠里新進了五名大學生,如何分配他們的工作,成了廠長頭痛的事情。怎樣才能摸清他們的特長呢?廠長反復思考著。剛好廠對面超市搞活動,礦泉水1元1瓶,4個礦泉水空瓶子還可以換1瓶礦泉水,廠長一下子想到了辦法。
他說:“假如我只給你們每位15元去對面超市買礦泉水,4個空瓶還可以換1瓶礦泉水,而辦公室里卻有20個管理人員,我希望辦公室里每個人都能喝到礦泉水,請問你們怎么辦?”
小張想了想,可以先買15瓶回來,再拿12個空瓶去換3瓶礦泉水回來,這樣就又有6個空瓶,就可以再拿4個空瓶去換1瓶礦泉水回來,最后剩下3個空瓶,不能再拿去換了,總共只能有15加3再加1,共19人喝到礦泉水。左思右想,仍然沒有更好的辦法,小張只好回復廠長說,沒辦法,肯定有一個人喝不到,干脆我自己不喝吧。廠長聽后,不置可否。
小王也同樣只想到了19瓶礦泉水,但他腦子比較靈活,他對廠長說,我自己加1塊錢,再買1瓶回來,這樣大家就都能喝到了。廠長聽后,也點頭不語。
小李似乎找到些這道考題的門道,因為19個人喝到礦泉水后,還剩下了3個空瓶,完全可以找超市老板先賒1瓶礦泉水喝了,這樣就又產生了1個空瓶,于是,4個空瓶又換1瓶,完全可以抵消賒的那1瓶欠帳。小李高興地把結果告訴了廠長,廠長聽后,只顧抽煙,面無表情。
小趙沒想到賒帳的事,但他想,4個空瓶換1瓶礦泉水,而1瓶礦泉水又能產生新的1個空瓶,實際上,就相當于3個空瓶換1瓶礦泉水,15元買15瓶礦泉水回來,15除以3,共能換5瓶,剛好20人喝上,這個公式就是:新換瓶數=原有瓶數/(N-1),其中,N代表N個空瓶換1瓶礦泉水。小趙把這些算法詳細地匯報給了廠長,廠長聽后,依舊沒作評論。
最后輪到小楊,他說,既然4個空瓶就可以換1瓶礦泉水,這么便宜的事情,我可不可以發動員工去街上撿礦泉水瓶子呢?即使撿不到,花1毛錢一個,收購礦泉水瓶子,也行啊,再拿到超市去換礦泉水,也是很劃算的,成本很低。廠長聽后,微微一笑。
最終,廠長大筆一揮,五名大學生的去向就定了下來:小張因為人比較老實,被分配到了安保部門;小王因為頭腦靈活,懂得變通,被分到了業務部;小李對資源的運用得當,不產生浪費,被分到了物料部;小趙理論知識扎實,分析計算能力強,被分到了工程部;而小楊卻因為懂得成本控制和管理、發動人員,被留在了廠長身邊,當了廠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