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小看一面鏡子、一塊腕表或者一盞吊燈之類的物品,它們身上其實都隱藏著很多人平時不大在意,或者根本不知是什么力量讓它們變得與眾不同的設計和創新。就在剛剛結束的“香港設計營商周”上,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為人們展示了浸透在亞洲人生活中的好設計。
詹姆斯#8226;劉(James Law)和他所在的Cybertecture(Mirror)公司已經把人們熟悉的一段童話故事變成了現實生活中的場景。
還記得《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里,壞皇后總是不停地問“魔鏡啊魔鏡,誰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人?”嗎?如今,人與物的這種對話場面真的就在某個空間,譬如家的盥洗室里上演了:美麗的女主人清晨醒來,對著盥洗室的鏡子,一面端詳自己,一面透過它查看當日的戶外天氣、室內溫度、短消息,以及自己的多項健康指標等。沒有了童話故事里皇后的壞念頭,有的全是高科技和網絡即時通訊帶給當代人的全新生活方式與便捷。在信息無孔不入的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如此立體、輕松、神奇。
這款新潮產品被形象地稱為“電子魔鏡”,在照見自己的同時,鏡子幫助人們也照見了另一端的信息世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能互動的智能鏡子的設計開發者,位于香港的Cybertecture(Mirror)公司試圖把一種高科技的顯示終端巧妙地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一如詹姆斯#8226;劉他們對“電子魔鏡”的洞見那樣,“在虛擬和現實世界間,它將對我們如何與自己、與別人相互關連的溝通方式,產生微妙而又深遠的影響。”
技術上,“電子魔鏡”的鏡面由抗霧材質制成,配有10W的喇叭,并具備WiFi、防水功能等。此外,“魔鏡”最大的特點是擁有個人電腦的大多數功能,可以用Android及iOS平臺移動裝置連接WiFi網絡操作,并配有創意十足的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可提供給人們日常生活、健康診斷、社交、娛樂、旅游行程、美容信息等。使用者現在真正做到了能一邊梳洗化妝,一邊瀏覽社交網站,甚至是看電視。曾經專屬于電視、平板電腦等這類設備的屏幕及其內容,在這里全由一面鏡子搞定了。
有些遺憾的是,這款既能營造創意無限的品味家居生活,同時又能傳遞各類最新資訊的酷品目前還缺少一個平民的價格——每面鏡子60.000港元的售價一定會讓不少人咋舌。即便如此,人們依然津津樂道,因為“魔鏡”的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尤其是剛剛落下帷幕的“香港設計營商周”,把這款誕生在本地的產品評為了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設計之一。
說到設計,其實“香港設計營商周”每年都要發掘亞洲區域內出現的好產品、好創意,并以此表揚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和機構,對其優秀、獨特的設計給亞洲生活、文化增添光彩,以及促進社會發展的成就給予肯定。“電子魔鏡”是典型的亞洲設計,自然不會落下咯。
同樣是顯示、互動設備,“Evoko Room Manager”無論身材還是使用環境,都和“魔鏡”差別迥異。但這款基于微軟ExchangeServer服務器、專門針對企業內環境使用的8寸LED觸摸顯示屏,卻能輕松幫助人們管理好公司的大小會議室。有了它,人們不必擔心諸如房間被預定而最終未使用造成的浪費,也不必擔心會議中間突然有人敲門闖入等尷尬情形的發生。
通過醒目的設計,綠色和紅色背光可以清楚地告訴會議室外的人,房間是否正在被使用。如果使用中,屏幕上還會顯示出包括會議組織者、議題、會議結束時間等在內的信息。而一旦房間閑置,那么可以通過在線方式預訂。“Evoko Room Manager”無需在服務器或職員電腦上額外安裝軟件,人們只要繼續使用原先用于會議室預定的微軟Outlook預定即可。當然,“Evoko RoomManager”還可實現定時開啟和關閉等功能。
說了些高科技產品,另外有些雖然稱不上高科技,甚至連網絡、互動的邊也不搭,充其量稱其為電子/電器物品罷了。但就創意而言,它們確實足夠新奇,以至于擁有這樣的物品成了一種使用者的情感消費和歸屬。
為了紀念三宅一生(Issey Miyake)手表系列誕生十周年,著名設計師吉岡德仁(Tokujin Yoshioka)聯手日本精工株式會社特別設計了腕表“O”。這個讀音和希臘字母“O”相同,但在法語意思中表示“水”(即“eau”)的產品,設計靈感和形式全都體現出了水的特點。一眼看上去,鏡面處理的表盤仿佛被凍結在了由冰塊雕成的表帶里,流動的線條和清澈的外觀,無不逼真地傳遞出水的風韻。不只是造型,在性能上“O”也具備了30米的防水特性,而且重量僅有25克左右。
相比吉岡德仁設計的腕表“O”,由戴維德#8226;丘布里奇(David Trubridge)設計的燈具也向自然物尋求創作的靈感。被命名為“GrowRange of Kitset Lightshades(套裝燈罩之生長系列)”的家居裝飾燈罩,采用薄竹夾板制成,模仿有機體原型的結構和圖案,為營造接近自然的氣氛而設計。
當然,丘布里奇帶來的設計絕不僅僅是獨特的形式感上的新奇,人們真正給予其設計高評價的原因是他在產品的另一個重要流通環節——包裝與運輸——上啟用了創新思維。一方面注重產品的款式風格,另一方面,丘布里奇更加希望減少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尤其是他發現針對產品開發出來的一款好包裝,可以在產品的制造和運輸上變得很“綠色”。于是,他的設計團隊在Landcare Research調研公司的幫助下,意識到減少產品運輸的體積對環境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就這樣,他們把曾經更大一些的燈罩產品抽出來,通過可讓使用者自行安裝的組件化再設計來壓縮原有產品包裝的體積。毫無疑問,再設計后的產品實現了綠色環保,而且對用戶來說組裝也并不麻煩。這個過程被丘布里奇形象地比作“SeedSystem(種子系統)”,也就是說用戶需要自己動手,才能讓最終購買的產品從“種子生長成為果實”。
從戴維德#8226;丘布里奇注重環保的設計可以一窺亞洲最具影響力大獎對可持續話題的關注和興趣。事實上,在諸多獲獎作品里的確包括了更多以這種人文理念為指導的設計案例。它們不僅有創意、體現個人風格、具有美感及實用性功能,而且融合了當地文化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譬如,讓人反思和蘊含天地人關系的中國臺灣米糧“掌生谷粒”:集全球公眾的生活智慧,并于日本311地震40小時后迅速編修成的災民信息平臺“OLIVE”;以書架作為建筑結構和拓展空間的“武葳野美術大學博物館及圖書館”;重新運用建筑物之間的剩余空間以打破鄰里隔閡的“Open Architecture Project(開放建筑項目)”:為災民于避難所提供私人空間的紙制隔板“Paper Partition System”;傳承中國文化及復興傳統手工藝的品牌“上下”;有助于推動婦女勞動力的有機產品“區區肥皂”;運用以革命性開發的合成纖維作別開生面設計的創作展“Tokyo Fiber Senseware(東京纖維體驗)”;體現人類傳統智慧的竹系列組合家具“Truss-Me”;以及挑戰現代建筑結構和力學的“禱原木橋博物館”等等。
應該說,無論科技產品、家居產品、交通工具、建筑室內,還是網絡互動等,都通過設計這種手段,一點點滲透進了亞洲人的各種生活細節里。確信無疑地講,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有創新發生,哪怕它們在你眼中似曾相識。但走近一看,其實它們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