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寶被稱為“身體上的小型雕塑”,其自由的形態、多樣的材質以及兼具美觀和實用的功能性,使之成為藝術家對藝術風格探索的良好媒介。
新藝術風格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場藝術探索風潮席卷包括歐洲及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之后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為廣為人知的新藝術風格。新藝術風格以流暢、優雅、波浪起伏的輪廓為主,珠寶的線條彎曲交纏、首尾難辨。設計師使用元素時,并不是完全進行寫實模仿,而是有意識地對靈感素材的特征進行提取,再用夸張的手法體現出來,從而獲得更加強烈的感官沖擊力。如綿長的流水、變形的花草、飄渺的行云、女性的卷曲長發等,偶爾也會出現180°的折點,這也使新藝術風格的首飾形態更為靈動活潑,并具有很強的想象空間。
現代主義藝術風格
現代主義藝術風格提倡“Less is More”(少則多)的設計理論,將設計從注重裝飾轉移到注重功能性。隨著工業設計中“人機工程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飾物佩戴的合理性,在大小、重量、材質、工藝方面都有新的要求一即適宜日常佩戴。由此產生的設計,要求飾品體量上更加小巧,從而產生出可以靈活摘戴的項鏈與吊墜的分式設計。同時,由于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工作中,勞作日益增多,所以要求戒指盡量減少尖銳的突起,形成表面圓潤的形狀。通常來說,現代主義首飾盡量避免使用非常昂貴的寶石,所以在色彩上較為單一,以貴金屬本色為主。
裝飾藝術風格
1922年,圖坦卡蒙墓穴的發現震驚世界,尤其是法老木乃伊佩戴的黃金面具,令整個歐美設計界為之驚嘆:簡單的幾何圖形、單調的金屬色和黑白色所做的條狀修飾,卻達到了強烈的裝飾效果,給予設計師們極大的啟示,為之后裝飾藝術運動的發展打下了基礎。20世紀20-30年代,裝飾藝術風格形成,并于1925年在巴黎舉辦的裝飾藝術展之后風靡全球。該藝術風格中,珠寶設計師們開始追求原始性的色彩表達,即運用高純度和高濃度的色彩進行碰撞,從而獲得醒目的裝飾效果,并大量采用曲折線、幾何輪廓與抽象的濃烈色塊進行平面構成。
梵克雅寶Hina胸針
一方面作品運用了包括白金、鉆石、紅寶石、粉色及淡藍色藍寶石、祖母綠等材質,體現出裝飾藝術風格色彩的多樣性;另一方面運用隱秘式工藝及多種寶石切割,打造出裝飾藝術特有的幾何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