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的蔚藍水波中,16歲的中國姑娘葉詩文攜破紀錄之勢連奪兩金,讓無數守在電視前的觀眾為之瘋狂。賽后國外媒體的質疑更讓人感到在這項歐美人占優勢的運動中奪魁的不易。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出現了:“有沒有什么基因使得白人在游泳上更占優勢呢”?近日,悉尼大學的凱瑟琳·諾瑟教授對此進行了研究。雖然研究的內容與游泳并無直接關聯,但研究的結果或許能夠為解釋不同人種間運動能力的差異提供一兩個新的思路。
研究中提到的基因叫做ACTN3,含有合成α輔肌動蛋白3(α-actinin-3)所必需的信息。在人體中,這種輔肌動蛋白能夠與II類肌纖維結合,使得這些肌纖維的排列井然有序,并在肌肉的收縮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調控作用。由于II類肌纖維與人類的爆發力有關,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凱瑟琳·諾瑟(Kathryn North)教授順理成章地想到,這個基因或許能夠影響人類的運動能力。
為了驗證她的想法,諾瑟教授首先分析了ACTN3基因不能正常工作時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影響。她發現一些肌肉發育不良的病人的ACTN3基因往往發生了突變,使得這些病人體內的α輔肌動蛋白3較正常人縮短了近1/3。但隨后諾瑟教授在健康人群中所做的測試則使人大吃一驚:全球發生同樣突變的人口比例竟高達16%。為什么我們在生活中見到的幾乎都是運動能力正常的普通人呢?諾瑟教授認為人體內其他的一些蛋白或許起到了“補償”的作用。換而言之,缺乏正常的ACTN3基因可能并不會明顯影響人類的運動能力。
不過日常生活中所需的運動量有限,也許并不能體現出ACTN3基因的重要性。那么在決勝負于毫厘之間的頂尖體育賽事中,它的作用是否會被放大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一項分析ACTN3基因突變率的研究中,諾瑟教授發現較普通人而言,爆發力強的運動員體內ACTN3的突變率更低。
提到基因往往就要提到倫理,此處也不能免俗。倘若以后ACTN3被證實在運動能力上確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恐怕教練在挑選運動員時也會把“基因背景”當作一個指標來參考。這樣的做法對于那些ACTN3基因有所缺陷,但在其他方面表現突出的好苗子來說是否公平?又或者運動員為了提高自己的身體機能和競技水平,使用基因療法在短期內促進或抑制ACTN3基因的運作,這樣的做法是否等同與服用禁藥?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或許終有一天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探討。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為什么黑人運動員的爆發力出眾,在長跑好手中也不乏亞洲人的面孔?這可能與ACTN3基因在不同人種中的突變比例有關。約有25%的亞洲人缺乏正常的ACTN3基因,而這個比例在一些非洲部落的人群中只有1%。當然,體育并不是只有基因調控那么簡單。一個國度的體育文化、飲食以及訓練條件都是運動員在特定的項目上取得好成績的必要條件。不過或許在種族主義者的眼里,出身仍然是最重要的。如是,試想為了回應記者的質疑,葉詩文在描述自己刻苦訓練的同時,亮出一張ACTN3基因的鑒定證明,豈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