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科技進步所賜,現代人類尋找外星人的手段越來越先進,門檻似乎也越來越低,參與“尋找外星人”的人自然就越來越多了。先來看看各種青年們愛使用哪些手段尋找外星人吧。
首先是使用單反相機。俗話說“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如果舉著一臺可以練臂力的單反相機,您就以為能找到外星人的話,那可不知道要毀幾代了……單反相機也許有著任意可調的快門和收放自如的光圈,能拍出令人匪夷所思的“飛棍”類UFO。但實際上,許多看似逼真的照片其實出自人為之手。
然后是分析視頻畫面。神舟九號發射的直播畫面中,一個可疑的不明飛行物一閃而過。后來,這貨又在鳳凰山游客的照片上合了個影。這些模糊不清楚的不明飛行物,果真就是外星人“到此一游”嗎?實際上,神舟九號發射時一閃而過的,可能是地球人發射的人造衛星;鳳凰山上那張照片拍到的,應該只是從鏡頭前飛過的昆蟲。
除了這些不靠譜的方法,我們該如何去靠譜地尋找外星人呢?
一起來聽外星廣播
監聽無線電信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無線電波是人類掌握的速度最快的通訊方式,達到了理論上信息能夠傳遞的最高極限——光速。從人類發明無線電報時算起,攜帶人類信息的無線電波最遠已經擴散到了100光年以外。如果茫茫宇宙中存在外星文明,他們進入信息時代或許比我們早很多,那么他們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所覆蓋的范圍,也會比我們廣得多。
更重要的是,為了傳遞信息,人類發出的無線電波都經過了特殊調制,許多特性與自然現象產生的無線電波截然不同。因此,如果有外星人接收到了這樣的信號,不論能不能破譯其中包含的信息,他們都能輕易判斷這種信號有沒有經過智慧生物的“處理”。
尋找“戴森球”
在地球上,現代文明很大程度上是由石油之類的化石燃料來推動的,但化石燃料儲量畢竟有限,日益發達的文明對能量的需求卻會不斷增長。1959年,物理學家兼天文學家弗里曼·戴森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高度發達的文明如何解決能源需求矛盾。他設想,高度發達的文明或許會建造一個巨大的結構,用類似太陽能板的裝置將恒星整個或者部分包裹起來,從而最大程度地捕獲恒星輻射的能量。這樣一個包裹恒星的球殼,或者類似的裝置,就被稱為“戴森球”。
如果外星人真的建造了一個戴森球,把他們的“太陽”全部或者部分包裹起來,由于戴森球會吸收“太陽”的光線,將部分能量轉化為熱量,再以紅外線的方式重新輻射出來,因此從遠處觀測的話,這顆星星發出的紅外輻射就會比普通的星星超出許多。
偷窺外星人的家園
類似地球上我們已知形式的生命,只能生活在圍繞恒星旋轉的行星或者衛星上,距離恒星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太近的話,水會全部蒸發,太遠的話,水又會完全凍結。讓水能夠在行星表面流淌的區域,被天文學家稱為“宜居帶”。如果能在某顆恒星的宜居帶中找到大小合適的行星或衛星,再通過觀測證實行星大氣中存在氧氣和甲烷之類的生命標記,就算無法確定那里是否有外星人,我們至少也能斷言,那顆星球上生存著外星生命。
自1995年首次在太陽以外其他類似的恒星周圍找到行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確認的外星行星數目超過了700顆。盡管還無法確定那些行星是否適宜生命生存,但距離最終發現宇宙中的另一顆“地球”,天文學家僅有一步之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