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年已經來到,相信大多數人在迎接龍年到來的那個晚上,很多開著的電視機都停留在中央電視臺的春晚節目頻道。對于春晚,無論你是愛或是不愛,它都在那里,不舍不棄。
毋庸置疑,無論愛恨,春晚已然成為一個現象,今天我們想通過兩個角度:我們的大腦和我們的時代,分別來詮釋關于春晚的兩個疑惑。
為什么春晚始終成為熱門話題?我們為什么要關注?雖然CCTV春晚的收視率較2011下跌了13.8%,但和其他衛視的春晚相比,CCTV春晚的收視率依然保持著一個不可超越的“神話”。
很多人看到龍年春晚的節目單時,第一反應會是:好像很無聊的樣子,因為沒有趙本山,因為沒有什么新意。但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最終抱怨不已的你,還是在電視節目選擇上停留在CCTV 春節聯歡晚會上?
有人會說因為沒有可選的其他可看;有人會說因為家人都在看;有人會說因為它是個話題,不看就跟不上潮流了;有人會說,其實看春晚更是為了可以看懂微博上的吐槽;有人會說……似乎有一千零一個理由。
在貌似振振有詞的背后,“大腦中的一些細胞在竊笑”。 讓我姑且扮演科學松鼠會的米亞小姑,從科學剖析大腦的角度來看看這個擰巴的“慣性”是怎么形成的。
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George Loewenstein 曾經下結論說:“大腦中絕大部分區域的工作是自發進行的,而不是有意識思考的。大腦中的活動大都是由感性引導的,而不具有認知力。”
人類大腦中的兩個區域“腹側被殼區域”和“內側前額葉皮質”兩個區域就是人類理性和感性思考的“主戰場”,本能的情緒反應可以稱為感性,深層的思考為理性所有,而具體的行動判斷則是二者協同的結果。
映射到全民看春晚這個事件中,可以看作在腹側被殼區發布“春晚”無趣的信息后,“內側前額葉皮質”說:過節的“傳統”應該遵守,于是我們的行為表達就成了一邊抱怨春晚越來越難看,一邊依然準8點開電視看春晚。
那么這個現象是否就僅僅因為是所謂的理性戰勝了感性呢?在復雜而精密的大腦,還有一個叫“鏡像神經元”的區域發揮了作用。
“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是: 當某一行動被執行,或者同一行動被觀察到時,該神經元便會被激活。比如觀看電影時,看到女主角哭泣,我們自己也會眼淚盈眶;在觀看一場芭蕾舞或是世界頂級鋼琴演奏會的時候,你也會覺得自己高貴而美麗。鏡像神經元的存在讓我們在看到別人的行為時會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它會讓我們“模仿”他人行為。
之前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是因為人們需要抵消內心的不安全感,如果從科學的大腦結構的角度闡釋,從眾是因為“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自覺地進行著生物性的模仿,家人在看春晚,別人在看春晚,所以我們不自覺地就會看。
在春晚收看行為上,科學儀器和文化行為最后殊途同歸地解釋了一個話題。而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競立曾經進行的一個MagAppeal 雜志閱讀習慣研究上。群邑智庫曾經用“眼動儀”進行了一次雜志閱讀研究,了解到哪些視覺元素會影響消費者的閱讀習慣;隨后競立媒體消費者洞察部門用傳統的“消費者回憶”的方式,對10本雜志進行了頁面閱讀到達記憶率和喜好度研究。最終的結果證實2個研究的發現有很多相似之處。
科技時代,先進的技術幫助我們更便捷地搜集行為信息;與此同時,對人性的人文解讀,從未停止反而趨于爆發。人性是一種行為和感受的深層交互反應。在茫茫數據背后,各種“為什么”將我們的研究和洞察引入更深層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