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驚蟄
好像窺見了自然的神秘,地脈深處的細胞開始萌發,它們積聚能量,噴薄而出,暖暖的氣流在地下暗涌沉浮。寂靜的遠山,大片的田疇,無垠的原野似乎在微微顫抖。恍惚之中的塵囂紛紛抖落,仿佛聽到冬蟲蘇醒伸腰展翅撲愣愣的聲音。
抬頭看天,冬日的灰暗已經遠遁,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春光明媚,藍藍的天,白白的云,而白云又把藍天襯托得那么澄澈,那么深遠。大地,遠山,好像都是剛剛洗過,空靈潔凈,纖塵不染,真實而生動。
風兒吹過,像羽毛一樣輕撫容易感動的柔軟處,原野呈現勃勃生機,充滿迷人的誘惑。當撂開一蓬一蓬的荒草,看到微黃纖纖的嫩芽時,立即呆在那里,感受到的只有溫暖,那是緩緩而來的溫暖、不急不躁的溫暖、源源不絕的溫暖。草叢出現了幾只蠕動的螞蟻,它們小心翼翼地爬行在一個土堆之間,輕快而又悠閑。
大自然忽然間熱鬧起來。山,綿綿不斷,手牽著手,為穿上新綠而翩翩起舞。水,悄悄地蕩起羞澀的漣漪,靈動的游魚,驚出了沉睡的青蛙。那些草兒、花兒、鳥兒、蟲兒不約而同地涌現,在安逸的陽光里感受春天。歸來的燕子軟語呢喃,成群的麻雀嘰嘰喳喳,天真爛漫。天地之間,這些自由的精靈在飛翔,歌唱。于是,春天那撲面的氣息,就在空中彌漫著,揮灑著,爛漫著。
田野的景色更加動人。日漸油綠的麥田、翠綠的草地,那是底色。桃花初紅,李花現白,櫻桃花、杏花以及柳樹的嫩芽,也只是點綴。逐漸開出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的黃,才是濃墨重彩的重頭戲。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天氣漸漸寒轉暖,從南到北忙春耕。這時的農時農事主要是農具的添置和修整,田間除草和果樹疏花疏果。過去農具都是木制品,像犁、耙、車、耖等,木制的農具不如現在的鋼鐵牢實,用了一年,必然多少有些松動和損壞,必須進行修理。田間雜草開始瘋長,若不即時除掉,就會出現草荒苗的現象,影響莊稼的產量。
對蘋果、桃子、酥梨進行疏花疏果,會減少落果,保持樹勢不衰,保持穩產,提高果實品質。疏花疏果一般人工進行,花蕾明顯露出,花蕾頂端顯紅后較為適宜,還要根據時間、氣候、花量、樹勢、品種、花芽、距離、副梢、果枝等因素綜合考慮。
我遠離自己的村莊久矣,卻常被她從睡夢中喚醒。或許,這也叫驚蟄。村莊蟄伏于體內,原野游離于夢境,這不是什么情結,是一種糾結。無論我走得多遠,離開村莊多久,村莊總在我的心中。當這個春風醒轉時節來臨,我生命的時光穿越似水的流年,靈魂細微地痙攣如同寒風中打了一個激靈,讓人冷不丁地醒來。
似乎所有的生命都又重新煥發出了生機,蓬勃生長。抓把泥土,芬芳親切。捧掬河水,歲月流淌,永不停息。撫摸大地,綿軟溫柔,感受大自然的脈動和心跳,無限的希望已經掛在柳葉青青的枝頭,春意盎然的芳菲已經鋪滿人間。
二、春分
春的步履匆匆,轉眼到了春分。仿佛摘掉朦朧的面紗,她的美麗開始撒播在了北半球的每個角落。持續兩天的春雨,把關中大地洗刷得潔凈清爽,雨后的空氣濕潤而透亮,靈動布滿了天空,伴著縷縷花香,在人們的鼻翼間眼眸里輕輕飄蕩,心情似乎也在一瞬間變得開朗潤澤起來。
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春分地氣通,麥子忙起身。陽春三月天,一刻值千金。麥苗明顯地在拔節,青綠的麥苗這個時候顯得十分精神,麥葉就像擦了一層光亮亮的油,它們是這個季節渭河平原上的主要色彩。田野綠意盎然,除了田埂,麥綠把田垅蓋得嚴嚴實實。麥田的深處有村莊,村莊在這樣的色彩里是一幅溫暖祥和的油畫。空氣里洋溢一種奇異麥子生長的清香,到處彌漫著令人陶醉的麥子拔節生長的氣息。
燕子歸來了,故鄉人素喜這吉祥的鳥兒,誰家住著燕子,誰家就住著幸福和希望。幾乎家家堂屋正間或是屋檐下都筑有燕巢,從南方飛回的燕子白天忙著捕食飛蟲,在街巷、菜園、果園和村邊的麥田上空時而高飛,時而俯沖,身姿矯健,充滿活力。燕子孵出雛燕,小家伙們趴在燕巢邊上,探頭探腦,嫩黃的小嘴嘰嘰嚷叫,燕爸燕媽精心飼喂,燕巢里不時傳出愛的呢喃,叫人聽了心里充滿柔柔的感動。
迎春花金黃燦燦,開得正濃。小草豐潤健壯,像舒展的地毯,茵茵地鋪滿河邊、田頭、路邊,一直蔓延到莊稼地邊和村頭菜園,遠遠望去一片新綠。柳枝兒有了將出未出的柳芽的鼓漲,向陽的地方,柳芽大大方方地開了,一束束嫩黃的葉芽,在空中張望。田野、溝渠的薺薺菜,也不羞怯地開了花,細細的莖,串通碎碎的白,素潔淡雅,一簇簇地托舉在陽光和風中。
菜園里翠綠的蒜苗、青菜、白菜郁郁蔥蔥,青翠欲滴,韭菜青中有黃,菠菜青出了黑,油菜抽出了花苔,棚里的西紅柿果實累累。菜園旁的果園里,蜜蜂嗡嚶,桃枝上花蕾串串,半開未開,蘋果枝頭吐露出了嫩綠,一切都是那么舒展愜意,自由自在。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遍地是色彩的合奏和交響。在枝頭,是花朵;在天空,是花團錦簇的云彩;在河流,是粼粼開放的浪花;甚至,在土地,是鐵犁犁過后如花綻放的泥土。沐浴春風,目盡春景,擁抱春意,感悟春天。春去春又來,花謝花又開,天地一片情,人間無限愛。春來花含笑,春去花無奈,不信春絕情,癡心花等待……
三、清明
關中平原這個地方,較為漫長的冬季,給人的感覺是蒼涼、沉默。落葉的樹木光光禿禿,枝椏枯黑,遼闊的黃土地單調渾厚。立春過后,溫度漸次升高,可人們的感覺還是帶有冬季的色彩。清明到了,一切變得明快起來。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三統歷》:“清明者,謂物生清凈明潔。”樹清明,花枝清明,河流清明,村莊清明,氣候當然也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春天真正來到了,和風拂拂,細雨飄飄,這時的風和雨,都是人們喜歡的,所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人們對清明時節的雨尤為重視,民諺曰:“清明前后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
當我走在渭河岸邊的時候,腳下的野草變得蔥綠一片,各種各樣的野花兒也開了,柳樹綠,桃花紅,太陽耀眼,田野里的麥苗似乎啪啦啪啦地拔節。一群奶山羊在河堤上,時而低頭,啃吃剛抽芽的小草,時而仰頭,挑選樹枝剛冒出的新綠,偶爾發出兩聲“咩咩”的叫聲,使得春天的鄉村更加的寧靜和諧。沐浴清新的空氣,泥土的味道,呼吸花草樹木散發出來的淡淡芬芳,此時此刻的心情無比愉悅。
眼前大片大片的油菜地里,嫩嫩的黃花兒在微風中輕輕搖動,無數蜜蜂在花叢中忙碌地飛來飛去,一縷縷花香飄進鼻孔,浸入心扉。偶爾會有花粉沾在衣服上,淺淺黃黃,好像在衣物上灑下了飄飄零零的細碎小花,“弄花香滿衣”,微笑也悄悄爬上了自己的嘴角。
“一年之季在于春”,繁忙的農事是鄉村亙古如一的血脈,永不停歇。村莊里古老的歌謠代代相傳:“清明前后,點瓜種豆,點瓜得瓜,種豆得豆。”清明是個播種的節點,農時一刻也不能耽誤,田里的麥子還需要除草,蘋果、梨子還需要疏花,一個人恨不能分出幾個人來干活。
清明時節,各種草木瘋長的同時,思念也在滋長,故去的親人永遠根扎在心魂深處,纖塵不染。在這個梨花帶雨、風箏滿天的時候,祭祖掃墓,我們與故去的親人,陰陽兩界進行約會。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故去的親人的居所修繕一翻,焚香叩首,虔誠禱告,送上冥幣物品,然后各自相安,各奔東西。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禮義之邦,儒道佛文化經年浸淫這塊神奇的土地。忠義文化、孝道文化、誠信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和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園,清明祭祖、掃墓,既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也是傳承親情、系結血脈的終極橋梁。
“青青河邊草,悠悠天不老。”清明以后,天空開始變得高遠起來,大地上的莊稼、野草、樹木,迅速生長,春天的歌謠,在田野深處交響,希望的果實,在陽光下、在雨水中靜靜地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