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對書負責,不對老師負責,只對自己負責,你會聯結自己的經驗,會加工日后的應用,也能在現實中應用,這是高級學習者的特征。你的能力增長比其他人快得多,所以你的職場發展路徑也更寬廣。
把一本書的片段知識聯系自己的經驗,拆解出自己的案例,加工出自己的應用,從而提升相應的能力——你自己閱讀一本書,能做到這樣把圖書內容拆為己用嗎?
這需要你具備一些技能,你自己要兼具學習者和拆書家的角色——做自己的拆書家。
當你可以熟練地應用拆書幫的方法促進自己學習之后,如果你能作為拆書家組織和主持拆書幫活動,那你就能產生巨大的價值:對自己來說,這能幫助你自己最深刻地把握一本書的知識和應用;對他人而言,你幫助他們用最少的學習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而在企業看來,你主持的拆書幫活動帶來的價值,超過內部培訓師能夠帶來的價值。
這就是一位學習者的進階,每個階段對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要求都不同。那么你是哪個階段的學習者呢?先來做個小測試吧!
你是哪個階段的學習者
測試說明:這里一共有三道題目,都是單選題。請選擇跟你的情況最接近的選項中分數最高的一項。例如,你發現D、E、F選項都與你的情況接近,而F選項分數最高,那請你選擇F。
題目1:請翻出你最近讀完(或基本讀完)的一本書,在以下選項中選擇與你的情況最接近的一項:
A. 最近讀完的一本書……呃,兩年前的事情了……我找不到了?。?分)
B. 我讀完的書基本上跟新的一樣。(0分)
C. 我在一些地方劃了下劃線/我摘抄了書中的重要段落。(1分)
D. 我記了筆記,歸納了書的中心思想/大綱/段落大意。(1分)
E. 我記了筆記,對我有興趣的知識點,我用自己的語言復述了一下。(2分)
F. 我記了筆記,筆記中有聯想/回憶自己的經驗,我自己經歷過或者見到過的類似情景。(3分)
G. 從讀完這本書到現在,我在工作/生活中用上過其中的技巧/方法。我可以說出我是怎么用的。(4分)
H. 從讀完這本書到現在,我曾把書中的一些技巧/方法教給別人。(5分)
題目2:請閱讀下面這個圖書片段,然后停下來想一下。核對后面羅列的選項,看你的想法更接近哪一項。
R閱讀原文片段
大前研一,《即戰力》,85頁
“三大神器”的最后一個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杰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具備即戰力的表現,所有的企業都對這樣的人才求賢若渴。因為對于所有企業來說,任何時候都缺乏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
我還要重復一遍,在虛擬、無國界和倍率經濟模式盤根錯節的“新大陸”,只存在于實體經濟的“舊大陸”的一切規則都是行不通的。
21世紀是一個不確定的年代。
失業、自由職業者、少子老齡化、年金政策……國家也在不斷地遇到各種前所未見的問題,并且對此束手無策。
無數曾經被喚作巨無霸的企業由于無法很好地解決問題而被市場掃地出門,進而銷聲匿跡。
原因很簡單,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階層和白領人群已經習慣于解答學校教育中那種具有固定答案的問題,而對于這個不確定時代的種種問題,卻束手無策。
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回答時下的現實問題已然沒有任何作用,“主意”這一詞匯就凸顯出其重要性。無論是有關企業經營的重大決策還是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各種方針政策,都需要依靠獨創的“主意”的例子,在這個國家中已經屢見不鮮了。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自己主動去發現“哪里有問題”,分辨“問題是什么”。以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反復探求某一問題的本質,這種“質問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要細究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使用什么樣的方法能排除對于這些原因的假設。在此階段最為重要的是對于“為什么”的問題,以“會不會是這樣的原因”給出自己的假設。
而為了使自己的假設成立,下一步就要進行驗證。假設就是假設,不能以它作為解決問題的基礎。如果實踐驗證了最初假設的不正確,那么就馬上提出新的假設。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
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特征不在于是否能夠在問題出現的時候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能否用上述方式解決問題。
A. 這段是說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0分)
B. 我會在解決問題的三步法相應字句下面劃線。(1分)
C. 這段的啟發是:我們往往以為解決問題最重要是給出解決方案,但更重要的是追問和探究問題的本質,然后提出問題原因的假設,然后驗證這個假設對不對。(2分)
D. 唔,第一步是“反復探求問題的本質”,我自己對這一點做的怎么樣呢?像昨天,老同學和我聊起她的婚姻,我很快建議她應該怎樣怎樣,她聽了之后說我會錯意了……看來這一點我做的不太好。還有一次……(3分)
E. 下周又要開項目會議了,設計部肯定還會提出幾個難以解決的困難。這次我就不要直接說可以怎樣做了,可以嘗試一下這三步法。第一步,先提問,至少要提三個問題……(4分)
F. 對了!我可以拿這幾條去培訓一下老公。以后再遇到我不高興,他就可以用解決問題三步法來探究、假設和驗證我到底是怎么了……為了讓他能聽明白,我得先想個案例……(5分)
題目3:這是一個電影的片段。請設想你在電影中看到這樣一個片段,然后,看看你的感受更類似于后面的哪個選項。
R閱讀原文片段
電影《感謝你吸煙》(Thank You For Smoking)片段
(尼克·內勒是煙草公司的發言人,也是代表煙草集團利益的說客。這天,他讀小學的兒子班級里搞一個活動——“你爸爸的工作是什么”。尼克·內勒來到小朋友面前。)
尼克:你們有多少人,長大之后想當律師?
(一位小朋友舉起手)
尼克:那多少人想當電影明星呢?
(很多小朋友舉手)
尼克:那誰想當說客呢?
小朋友們:說客是什么?
尼克:嗯,跟電影明星差不多,主要工作是說話。我就是說客。
小朋友:那都說什么?。?/p>
尼克:我為煙草行業說話。
小朋友:我媽媽以前抽煙,她說,抽煙會死人的。
尼克:是嗎?哦,那你媽媽是醫生嗎?
小朋友:不是。
尼克:是科學家?
小朋友:也不是。
尼克:那這么看來,你媽媽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小朋友不好意思地低頭)
尼克:沒事,聽媽媽的話是好孩子。我只是想說,總會有人想告訴你們,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想,八成已經有人在這么干了,有嗎?
(小朋友們點頭稱是;老師坐立不安)
尼克:所以,如果再有貌似專家的人跟你說這說那,你可以反問一句——“誰說的?”
小朋友:那吸煙對人有好處了?
尼克:不,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你應該獨立思考、敢于挑戰權威。如果爸爸媽媽對你說,巧克力很危險,他一說你就信嗎?
小朋友:不會!
尼克:這就對了!所以遇到香煙是好是壞的問題,你也不要聽風就是雨,要自己找出答案!
A.哈哈,這家伙真是巧舌如簧啊。(0分)
B.男主角應用了一些有效的溝通技巧:1)以互動的形式開場,增加興趣;2)尋找與受眾的共同語言(本來想用律師打比方,發現大家興趣不夠,改用電影明星打比方。再后面又借用巧克力的比喻);3)當遇到質疑和挑戰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反駁,而是提問;4)在標準的層面思考問題。(3分)
C.咦,他這是狡辯呢,還是真的有道理?煙抽多了會得咽喉炎、肺癌,巧克力吃多了會肥胖、心臟病,那么,為什么禁煙但不禁巧克力呢?值得想想。(3分)
D.上次和同事出去吃飯,她說最健康的飲食方法是不吃米面多吃肉,能生吃就不熟吃,還說什么“狼吃肉,羊吃草,狼瘦羊肥”,頭頭是道的。我不認同,就跟她爭論?,F在想來,最好的法子不是爭論,而是提問。問她:誰說的?研究的樣本量是否足夠大?發表在哪本科學期刊上?營養學界對此有沒有不同意見……(5分)
F.以后會議中為什么事發生爭論的時候,我要提醒大家,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找到正確答案的方法。(5分)
G.我給新員工做入職培訓的時候,可以請他們做一輪自我介紹。然后,播放這段視頻片段,提醒他們開場如何引發受眾興趣、如何讓人印象深刻,要求他們今后在任何場合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要用互動來開場。然后,請他們現場設計……(7分)
最后,請把自己的得分加總,然后參考以下標準,判斷自己是哪個階段的學習者:
初級學習者的特征:傾向于把書本當作權威,你認為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從所呈現的材料中找出正確的答案。有這樣一些職場工作者,他們發現自己某方面需要提升時,第一反應就是報名學習、參加考試、獲得證書。
你還可以參與拆書幫現場學習活動,在拆書家的主持引導下,進行有效的學習。
高級學習者的特征:你已經學會了不對書負責,不對老師負責,只對自己負責。你閱讀一本書、參加培訓、日常生活中,都能主動有效地學習,你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會聯結自己的經驗、會加工日后的應用、會應用。
你是自己的拆書家。你的能力增長比其他人快得多,所以你的職場發展路徑也更寬廣。
高級學習者還有高下之分。有些人遇到明確的知識類內容可以拆為己用,但遇到敘事類內容就做不到;有些人順著書的思路去加工是沒問題的,但做不到超越的思路。
學習促進者的特征:可以指導他人的學習。成為可以幫助其他學習者的拆書家。通過主持拆書幫活動,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
你擁有最高級的學習能力:通過教會別人而深刻掌握這個主題。你是快速變化的社會和高度競爭的職場中最稀缺的人才。
初級學習者
你有沒有聽說過“中國年”理論?
2007年,彭博新聞社報道了渣打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斯蒂芬·格林的一項研究。格林說,每個人都生活在變化中,但其他國家的人的變化速度趕不上此刻中國人的變化速度。格林可能是第一個設法計算中國變化速度的經濟學家,根據他的計算,一個“中國年”等于4個“美國年”。換句話說,在中國的生活變化要比在美國快4倍。
這一點,是當代中國最大的背景,卻往往被我們忽視。
絕大部分人跟不上這樣的變化速度。不信的話,問一下自己的收入有沒有趕上每年的GDP增長。而在我看來,大部分人抱怨收入增長慢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自己能力的增長也沒有趕上GDP的增長。那么,怎么能在這樣的瘋狂變化中適者生存?
答案是:你的學習能力要比美國人強4倍。
很多人有這樣的危機感,然后也學習,但用的法子是:不會什么,就去考一個證書。這就是初級學習者的典型表現: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考試——去解決變化中遇到的新問題。根據我們對職場人士的調研,樣本均為本科以上學歷、參加工作超過1年的白領,結果令人震驚:68%是初級學習者。還有近1/5的人,可算是特殊的初級學習者,不妨稱為“原始學習者”——他們不讀書,更傾向于摸著石頭過河,見招拆招,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墒窃谛畔⑸鐣?,在當代中國,若還是不能或不愿從人類積累的知識中轉化出自己的能力,我只能說:祝你好運。
初級學習者對學習的理解,更多是對知識的記憶,要么記住,要么歸納大意,中國的教育難逃其咎。如果是學生,囿于經驗見識,拿對付考試的法子來對付一切學習,這算情有可原。但如果已經工作了幾年,你的學習方式還沒有改變,只能說你自己不在乎自己了。
在瘋狂變化的社會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就是“把優秀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的能力。
高級學習者
查爾斯·漢迪,《思想者》,36頁
知識雖然是基礎,但隨時可以拋棄。要學會將推理應用于個人生活。
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被管理學界贊譽為“管理哲學之父”。
1981年,英國開放大學籌了一點錢,嘗試開辦英國第一個管理課程,這個課程叫做“高效經理人”,委托查爾斯·漢迪做學術統籌顧問。實際上,他也是唯一一名老師,所有的教材都由他一個撰寫,其他人都幫不了他的忙,只會質疑他的教材不能吸引學習者的興趣。他說,這是他干過的最難的事,等于是扛著炸藥包沖上了戰場。
他決心在這個項目中證實自己“概念必須聯系實踐”的看法,所以他設計的課程,特別強調學習者要在學習知識之后,聯系和反思自己的經驗。課程這樣規劃了,效果要靠學習者的應用來檢驗——真能幫助學習者在工作中做得更好嗎?
漢迪的課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英國開放商學院的奠基石。20多年后,學習該課程的人數,比全歐洲其他商學院的總就學人數還多。如今,查爾斯·漢迪和彼得·德魯克被分別譽為大西洋兩岸的管理大師。
查爾斯·漢迪表現出來的,就是高級學習者的思維方式。
高級學習者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提出質疑——可能是質疑讀到的知識,也可能是質疑自己過去的理念。然后,高級學習者會思考這知識與我有什么關系,他會搜索和對照自己過去的經驗,他會思考和追問現象背后的本質,他會加工和規劃怎樣用這些去解決自己實際的問題。
高級學習者就等于自己可以做自己的拆書家,他們仿佛有兩個大腦,就像雙核CPU,一個提示另一個要用自己的語言重述,要給出自己的經驗,告訴自己這里讀得慢一點,這里不妨讀快一點;而另一個大腦,接受前者的提醒,加工出自己的案例,把知識拆為己用。
單純按自己的習慣,可能絕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意識。但稍加提醒,很容易就可以臨時做一次高級學習者。多次提醒后,就能夠成為習慣——這就是為什么參與過四五次拆書幫活動后,大部分人都能夠在自己閱讀時,有意識應用高級學習者的學習套路。
學習促進者
2012年7月16日,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在美國愛達荷州去世。他的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累積至今在全球銷售了2500萬冊。
柯維死后,關于他的書到底是商業經典還是成功學濫調的爭論再起。有人說,柯維的著作對自己影響甚大,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有人說,那不過是拼湊之作,并無哪條是自己的發明,把陳詞濫調加了些包裝而已。也許,兩方都是對的。
柯維列出的七個習慣是:
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0周年紀念版),73頁
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的人絕不淺嘗輒止。他們知道要為自己的抉擇負責,做出的選擇總是基于原則和價值觀,而不是基于情緒或受限于周圍條件。積極的人是變化的催生者。
以終為始(先定目標后有行動)
個人、家庭、團隊、組織,通過創造性的構思來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對于任何項目,無論大小,也不管是個人的還是團隊的,都下決心完成。他們標識并獻身于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則、人際關系和目標。
要事第一
以要事為先的人總是按照事務重要性的順序來安排生活并付諸實踐。無論情勢如何,他們的生活總是遵循自己最珍視的原則。
雙贏思維
有雙贏思維的人能在交往中尋求雙方獲利、互相尊重。他們基于到處是機遇和富足的心態,基于“我們”而不是“我”,來進行思考。他們總是通過向感情賬戶存款來建立與他人的互信關系。
知彼解己(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的理解)
當我們懷著理解對方的想法,而不是為了回答對方的問題去聆聽時,我們就能進行真正的溝通并建立友誼。這時再坦述己見、爭取理解就很自然,也容易多了。理解別人需要的是體諒,而爭取別人理解需要的是勇氣。效能在于這二者的平衡或適當的結合。
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的人與對方合作,尋求第三變通方案。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第三種更好的解決方案。統合綜效的基礎是尊重、贊賞甚至慶賀彼此間的差異。它是某種創造性的合作,1+1=3,11,111,或者更多。
不斷更新(磨刀不誤砍柴工)
高效能人士不斷在生活的四個方面(身體、社會/情感、智力、精神)更新自己。這將增加他們實踐其他有效習慣的能力。
就這七條。請問,這七條當中,哪一條是你之前從來不知道的?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七個習慣?都對,都有道理,可是有什么新鮮的呢?老生常談啊,都知道的,其中有些小學老師就開始念叨了。不夠靈活的讀者,想不到這個問題。另外一些讀者呢,太聰明,想到這個后就把書一扔:“‘七個習慣’盛名之下,不過就是把眾所周知的道理強調了一遍嘛!”
其實,老生常談,說明這幾條重要,同時說明知易行難——知道知識是容易的,轉化為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是難的??戮S的貢獻不在于發明了這七個習慣,而是他講述這些知識的內容和方式,相當程度地解決了“知易行難”的問題,他的貢獻在于幫助學習者把大而化之的常識落實到自己身上。換句話說,他幫助學習者把人類的常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我們來說明一下柯維具體是怎么做的:
首先如果你是管理者,覺得自己的下屬不夠積極主動,你會怎樣做?
你可能會反復強調積極主動的重要性;你可能會講故事說明某人不積極主動的后果,或者某人積極主動的快樂結局;你可能會把一位比較積極主動的員工樹為榜樣,號召大家向他學習;你可能會列出若干行為準則,做不到的扣獎金……差不多也就這些招數了吧。效果會怎樣呢?難說。
而柯維是如何演繹“積極主動”的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0周年紀念版),108頁
1.積極的人使用積極的語言:“我能”、“我要”、“我寧愿”等等。消極的人使用消極的語言:“但愿”、“我辦不到”、“我不得不”、“要是”……
想想過去幾周內,自己以消極方式回應的兩三件事情。描述一下自己是怎么說的。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現在,想想在同樣情況下自己可以采取的集中積極的回應。請寫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圈子有多大
每個人關注的事務合起來,稱作他的“關注圈”。其中有些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形成一個較小的“影響圈”。
積極主動的人更多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影響圈”中,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而能使自己的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
消極被動的人則盯著那些自己不能影響的事,如他人缺點、外部環境等,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并總能為自己找到借口。
請列出你在本周內關注的主要問題,并注明它是不是你可以直接影響的。如果是,歸入“影響圈”,否則歸入“關注圈”。
1)_________( 圈)
2)_________( 圈)
3)_________( 圈)
4)_________( 圈)
上述歸入“關注圈”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改變其他因素以“間接控制”?
在引文中可以看出,柯維把“積極主動”的概念細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做法。并且,他特別強調要與學習者自己的經驗聯系起來,鼓勵學習者的行為改變。如果按柯維的引導去思考了,就更有可能做到積極主動。
柯維的思路又來自于哪里呢?不是他的發明,多是引自心理學、教育學的一些研究結果。比如,“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理論:
編譯自維基百科“Locus of Control”條目
控制點是人格心理學中的一種理論,主要探討人們認為自己對影響自己的事情有多大的控制力。1954年,朱利安·洛特(Julian B. Rotter)深入發展了“控制點”這一概念,從那時起這一理論就成為了人格研究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控制“點”可能在內部,也可能在外部??刂泣c在內部的人認為他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控制點在外部的人則認為他們的人生和所做的決定都是由環境因素決定的,由于他們不能左右這些因素,自然也就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擁有強大內部控制點的人認為人生中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比方說,如果一個擁有內部控制點的人在考試中發揮不理想,他會把這個問題歸咎于自己準備不充分;如果發揮良好,他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學習能力強。同樣還是考試,一個擁有外部控制點的人沒考好,他可能會說是因為考題太難了;考好了,他會認為是老師教得好,或者是自己運氣不錯。
柯維用來演繹“積極主動”的“關注圈”與“影響圈”模型,就脫胎于洛特的控制點理論,其實這就是我們反復強調的對知識的拆解。柯維的拆解,使我們對這個人格心理學概念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應用。換句話說,他幫助學習者把圖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所以說關于柯維的爭議,兩方說的都有道理:柯維不是像彼得·德魯克那樣的發明新思想的理論家,而是非常優秀的學習促進者,是偉大的拆書家。他的著作幫助了數以千萬的人,1996年,《時代周刊》將柯維評為最有影響力的25名美國人之一,《福布斯》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稱作有史以來十佳商業管理書籍之一。
學習者的最高境界,就是柯維這樣的學習促進者。他不僅自己學習能力超強,而且幫助他人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而且可以成為學習促進者,在管理下屬、教育子女、幫人參謀、自我提升等方面有極大的助益。
(編輯:陳展 cz201011@sohu.com)
(本文摘自趙周老師即將出版的職場工作者創新學習方法新著《這樣讀書就夠了——拆書幫職場能力提升課》,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