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望無際的冰海上,漂浮著一座灰白的冰山,城堡狀的冰體上布滿了裂隙,仿佛阿爾卑斯的山脊。它的體積極其龐大,差不多有2艘航空母艦的大小,甚至更大。這個不太好下結論,因為在北極地區,極目之處全是冰天雪地,這樣的背景下,對冰山體積的感知很容易出現誤差。
然而,海面上的這冰山一角的體積只是海底冰體的九分之一,冰山的絕大部分都隱藏在海水底下,不為人們所見。如此龐大的冰山如果從雅各布港冰川峽灣底部拖拽而過,可能引發地震;如果受到其他海冰的壓力而發生翻轉,則有可能引發海嘯。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北極地區依舊會保持這種讓人吃驚的能量。但是該地區每年都經歷著與以往不同的變化,海冰的構成、冰川的消融等,諸如此類。很顯然,北極冰層在消融。漂浮的冰蓋正在縮小、變薄,冰川也在融化。到本世紀末,或許到不了本世紀末,北極地區就會頻繁出現夏季無冰的情形。
懸而未決
為什么此地事關重大?幾千年來,人類大肆砍伐和焚毀森林資源,開拓荒地,將地球的自然景觀變得面目全非,人類社會正是由此才得以進化和繁榮。既然全球變暖也是由人類行為引發的,為何北極的變暖就有所不同呢?
對于多數北極居民而言,這的確沒有什么不同,很多人甚至對這種變化歡心雀躍。他們當然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格陵蘭科學家米尼克·羅森說:“格陵蘭島上的所有人都認為,氣候變化根本不是一個理論,而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很多人希望這里的冬天稍微暖和一點,同時期待著氣候變暖能給他們帶來發家致富的良機,帶動周邊資源開發、運輸業以及服務業的繁榮。
這些北極新興行業不會在一夜之間產生,并且可能不會像人們預想的那樣帶來豐厚回報。雖然冰雪正在消融,但北極地區依舊酷寒無比,加上漫長的極夜和偏遠的地理位置,上述行業的發展需要承受高昂的成本和難以想象的困難。不過,北極地區的石油資源確實可以在全球石油供應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未來或許能占到總供應量的10%),這將大大促進北極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那些把反對全球變暖的希望寄托在一向秉持環保理念的因紐特人或斯堪的納維亞人的人,可能要失望了。更為靠譜的希望是各個北極國家能如近幾年一樣,注重環境保護,對該地區謹慎地進行開發。
這可不是什么小事。北極地區是個大舞臺,在這里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都在小心審慎地進行周旋。所有的北極國家抱持謹慎的姿態,只開放本國的某些近海地區以供開采。對石油公司而言,北極是全世界監管最嚴格的地區之一。這固然很好,但卻不是問題的關鍵。
北極國家指日可待的財富無法彌補北極氣候變暖帶來的損失。北極特有的物種和它們的棲息地由于石油開采而面臨著滅頂之災,甚至有可能整個生態系統都將遭到破壞。所有的北極國家,包括歷史上環境保護一向不力的俄羅斯,都不會從自身方面反思造成如此環境劫難的原因,相反,他們只是為了能從中獲益而歡欣鼓舞。這使得北極地區很好地向人們展現了一點:氣候變化是一個赤裸裸的公地掠奪的悲劇。
然而,對于整個世界來說,它要付出的代價或許比北極地區大得多。北極的冰川——包括格陵蘭冰原,正在以超乎預料的速度加快消融。長此以往,再過幾個世紀,海平面將急劇上升,給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僅僅這一點,就足以抵消人們從北極地區獲得的資源利益。此外,作為全球變暖的一部分,北極地區將不可避免地承受全球變暖帶來的種種后果。世界銀行預計,2010年到2050年之間,全球每年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花費將高達750億到1000億美元(其他機構的預計比這更高)。
遲早,這些驚人的數字會促使各國政府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方法顯而易見:出臺相關政策,制定碳排放的合理價格;通過稅收或者建立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體系,迫使環境污染者開發和利用清潔技術。這類低成本、市場化的清潔技術早就已經得到開發,在北極地區,那些石油公司所展示的技術便足夠鼓舞人心。
只要即刻行動起來,北極變暖引發的最壞后果仍舊可以避免。正在消融的冰蓋將不再消融,大部分永久性凍土區也將繼續冰凍。然而北極地區仍會發生劇變,獨特的極地生物生態也最終會遭到損害。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