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美院油畫系一畫室帶給我的是一種全面而清新的感受,在對傳統的認識與理解過程中,在對藝術真理不懈的追求中,我一直在努力尋找自己藝術創作的歸屬。
我的研究生導師胡建成教授曾說:“學發音,學語法,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說話,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實踐和創作。”的確,創作是藝術家思維的展現,是藝術家本人對自身和社會生活長期的觀察與思考的結果,是對自己人生的每一階段所做的總結性發言,這個發言就是作品。
對于我的創作胡老師給予了我極大的鼓勵和悉心的指導,我在中央美院油畫系的本科畢業創作描繪的是孔子題材,準備已達四年之久。在讀書和學習的過程中,隨著畫面內容的不斷具體,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斷增多,胡老師一直支持著我,鼓勵我把我想做的做出來。通過和胡老師多次溝通,我強烈的意識到,只有在生活和文化的滋養中才能找到藝術創作的源頭,創作出的作品才會更具有生命力。
一個民族有自己的經典文化,而只有置身于自己民族的經典文化之林,才能茁壯成長。靳尚誼先生曾經說過:“民族特色是意識領域內高層次的創造。”靳先生語重心長地道出了創作的根本,即作品是生活在民族獨特文化境域里的個體生命的呈現。
我的主要創作思路是將中國經典文化人之一——孔子的形象融入到油畫作品中,用油畫這一畫種來展現中國古代經典圣人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來讓我們看到在具體生活中的孔子形象,來體現中國文化的魅力。之所以用油畫來表達是因為油畫是一種極富魅力的畫種,它有濃郁的油彩,充滿了厚重感與力量美。我非常喜歡17世紀荷蘭畫家倫勃朗,他的畫面造型結實、厚重,閃耀著強烈的光感和深邃的空間感。還有委拉斯貴之,造型嚴謹、色彩生動而又畫得很寫意,我都是非常的喜歡。
由于東西方思維的不同,直接影響人們對繪畫的審美體驗。西方人的思維是邏輯的、科技的,所以他們理解的繪畫首先是要求有空間的、有體積的,是與大眾緊密相連的;而東方人的思維是天人合一的,講究緣起的;我們如何在東西方之間以及在與當下的交織中達到一種平衡,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話題。
胡老師說:“油畫藝術如同一條大河,我們應珍視她,但我們又必須將其逐步融匯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審美意念之中,在創作和欣賞兩個方面并進,并最終形成鮮明的中國油畫特征,以及藝術家各自的藝術特色。”
胡老師悉心的教導也使我對課堂上的習作有了新的認識,在寫生畫習作時融入創作的理念,有了創作理念的指導,在面對所描繪的對象時,不會僅僅只是把對象當做是一個單一的元素,而是賦予寫生以豐富的生命力,把寫生當做一幅作品看待,就會激發創作的激情,你于是要去思考如何做到(這種轉換與融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而這一切都源于對生活和文化的深切體會。胡建成老師教授于我的就是這種回歸生活和文化的理念。
只有在傳統經典的文化中用心去體悟當下的生活,才能找到創作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