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xué)家認(rèn)為,童話中的角色對成年人而言,只是帶點藝術(shù)夸張的角色,而對兒童來說,他們卻是他的朋友、伙伴和家人。三四歲的孩子可能與童話玩偶玩上好幾個小時,其間喃喃自語,認(rèn)為自己與童話人物一樣飲了魔水或中了魔咒,就可以上天入地游歷奇境:五六歲的孩子不僅通過童話人物來形成自己的善惡觀和是非觀,還非常容易接受童話懲惡揚善的結(jié)局,如果孩子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善行可能被誤解,而惡行不一定馬上得到懲處,心里就會充滿困惑……
童話為孩子打開了現(xiàn)實空間與幻想空間之間的通道,培植了他們的想象力。當(dāng)然,有些想象力容易豁了邊,給孩子帶來安全隱患,有些想象力為他們的人際交往造成阻礙……在孩子眼中,童話中的幻想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是融為一體的,怎樣告訴他,童話不是真的,童話中的人物是想象出來的?我們的目的,是祛除童話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又不扼殺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特有的夢想與細膩情感。
“喝了什么顏色的魔水會變成愛麗絲?”
3歲的小美最近特別迷戀《愛麗絲漫游奇境記》,愛麗絲喝了一種奇特
的魔水后,變成了一個幾英寸長的小人進入了一個幻想中的世界,經(jīng)歷了一列變化多端的險境,慢慢從一個迷迷糊糊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機智、勇敢、有能力幫助朋友的人。小美的媽媽一連花了7天時間講了這個睡前故事。小美每天滿足地睡去時,經(jīng)常問媽媽:“我有沒有可能做一個和愛麗絲一樣的夢?”媽媽親她的額頭,說會的,但小美醒來時會非常沮喪地說:“我沒變成愛麗絲,是不是沒喝魔水?”有一天,媽媽吃驚地發(fā)現(xiàn)小美站在小凳子上調(diào)配“魔承”;藍的是藍墨水,白的是牛奶,粉藍的是前兩者的混合物,小美正在歪著頭研究哪杯是愛麗絲嘗過的魔水時,媽媽驚叫一聲撲過來,把3杯“魔水”都倒了。
正經(jīng)解釋:“魔水存在不存在呢?不存在。小美有沒有注意到愛麗絲是做了一個夢?故事的最后,愛麗絲醒了,太陽曬到了她的床,媽媽招呼她起床呢。也就是說愛麗絲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喝魔水也是夢里面發(fā)生的事,你要知道,夢不是真的,所以,愛麗絲可沒有在廚房里喝過魔水!”
詼諧解釋:也許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對魔水的幻想來培養(yǎng)她喝健康飲科的習(xí)慣,而不是用搶倒魔水的夸張動作一類嚇到孩子 你可以這樣說:“魔水可不是隨便配的,有些魔水喝下去做噩夢,肚肚疼呢 你不是要喝愛麗絲的魔水嗎?媽媽知道配方,媽媽來配給你喝……”你可以配些橙紅色的胡蘿卜汁加番茄汁給孩子喝,也可以配些橙綠的哈密瓜汁和黃瓜汁給孩子喝,如果孩子抱怨沒有夢游奇境,你不妨說:“魔水要連喝100天才見效。”放心,沒有孩子能堅持一種“童話夢想”長達100天的。
“小強撒謊。他的鼻子為什么沒有變長?”
小宏是個誠實的孩子,對實話實說的要求達到了苛刻的地步,這也許是受到《木偶奇遇記》的影響,那個老是長出長鼻子后悔不迭的木偶匹諾曹給了他很深的印象。小宏不僅要求自己實話實說,也要求小伙伴這樣,如果發(fā)現(xiàn)小伙伴有一點點不誠實,小宏就會跳到人家面前嚇唬說:“你的鼻子馬上就要變長了,會長得頂?shù)胶诎澹銎鹉榿眄數(shù)教旎ò濉!贝稳赵偃ビ變簣@,發(fā)現(xiàn)人家的鼻子連一寸也沒有長長,小宏失望透了。“撒謊的人鼻子為什么沒有變長?這樣老師怎么發(fā)現(xiàn)小朋友沒說實話?我怎么知道有人騙了我?”媽媽先是笑,聽到后未也為兒子揪心原來,兒子希望每個人都有匹諾曹式的鼻子,這樣,他再也不會上當(dāng)受騙了。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只適合生活在理想國?
●正經(jīng)解釋:“匹諾曹是個木偶呀,木偶的鼻子長長,是仙女給他施的魔法,為的是讓他做一個誠實的孩子,這樣的魔法是不會施加在真的小孩子身上的。不過一個人撒了謊也是很容易被認(rèn)出來的,因為他會心慌、臉紅、出汗、不敢看別人的眼睛……很長時間都會不舒服。”
●詼諧解釋:“只要撒謊的小孩子一表示后悔,仙女就把他的鼻子給弄短了,匹諾曹就是這樣免除尷尬的 我想,你們班的小強,在說謊的那一剎那就后悔了,所以仙女原諒了他,讓他的鼻子恢復(fù)了原樣。”不過要事先調(diào)查下,叫小強的這個孩子是不是偶爾撒謊,否則還是前一種解釋更能安撫孩子,不然,小宏會問:“為什么仙女總是原諒小強呢?這不公平!”
“白雪公主就是吃了壞王后的蘋果死去的,我不能吃你的蘋果!”
說這話的小茜今年3歲半,2歲時爸媽離婚,小茜跟了爸爸。現(xiàn)在,祁阿姨在跟爸爸談婚論嫁,小茜無師自通地叫祁阿姨“壞王后”,并當(dāng)場讓給她吃蘋果的祁阿姨下不了臺。祁阿姨哭笑不得地對小茜爸爸說:“小茜真以為自己是白雪公主啊?”
●正經(jīng)解釋:“蘋果里下了毒,壞王后自己會不會吃那個蘋果?”再有敵意的孩子都會說:“不會。”那么,當(dāng)著她的面把蘋果切成三塊,爸爸、祁阿姨各吃一塊,另一塊小茜自己就會吃、以后再對孩子解釋《白雪公主》中女兒與繼母之間的沖突好了,現(xiàn)在,首先要消彌小茜對祁阿姨遞來的蘋果的莫名恐懼:
●幽默解釋:“我不是壞王后,我要是壞王后的話,魔鏡在哪里?獵人在哪里?小茜你也不是白雪公主,你仔細想一想,你碰到小矮人了嗎?”既然孩子的恐懼是因為將童話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混為一談引起的,那么,干脆利落地斬斷這種聯(lián)想至關(guān)重要,抓住幾個細節(jié)反駁孩子關(guān)于“繼母=壞王后”、“繼女是受害的白雪公主”的設(shè)想,就夠了。
“嗚嗚,為什么我的音樂樹就沒有長出來昵?”
飛飛2歲半時就表現(xiàn)了一定的音樂天賦,3歲半的時候,媽媽就買了把兒童提琴,送他去音樂學(xué)院王教授那里學(xué)提琴。飛飛在提琴班里年齡最小,坐不住,理解力也偏弱,因此免不了被“耳提面命”的媽媽時時敲打,飛飛由此慢慢地討厭起提琴未,但對音樂,他仍有著本能的愛好。一天,媽媽發(fā)現(xiàn)飛飛在樓下埋了一堆木片,湊近一看,大吃一驚:飛飛不知什么時候把小提琴砸碎了正在掩埋。媽媽氣得責(zé)罵了飛飛,飛飛也哭了,他說他看了《音樂樹》的童話“貝西的小提琴碎了,有一塊小提琴的碎片長成了一棵音樂樹,自己就能演奏好聽的音樂。我也想有這樣棵樹……”如果媽媽諒解這樣顆童心,就不要馬上責(zé)備飛飛吧,和他一起掩埋小提琴的碎片,看看有沒有“神奇之樹”長出來,并且準(zhǔn)備回答他的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我的音樂樹沒有長出來呢?”
●正經(jīng)解釋:“種什么長什么那是童話里才有的事呀!如果能長出音樂樹埋上鬧鐘就會長出響鈴樹,埋下烤箱就會長出面包樹,你覺得這可能嗎?你也不要很失望,其實,也許在每一只小鳥聽來,白楊樹、老槐樹、銀杏樹被風(fēng)一吹就會響,也都是音樂樹呢”
●幽默解釋:“你知道音樂樹是怎么長出來的?是貝西的小提琴肚里有粒松樹的種子,后來這棵松樹長大啦,特別適合做小提琴,所以用它的枝干做了好幾把有名的小提琴。這棵樹就是這樣出名的,大家都叫它音樂樹,不知道的人都以為它自己會演奏音樂呢,其實是附近幾個得到了提琴的小孩子在演奏音樂呢!”這樣的解釋,巧妙地掩蓋了童話的荒誕性,完善了它的邏輯性,還鼓勵了孩子繼續(xù)練琴的決心,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