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本解決經濟發展與樓市調控的這個矛盾,唯有結構性改變,打破結構性矛盾的僵局。
樓市調控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表象:
在過去多年來,樓市三番四次調控,但是目前為止似乎一直是個難題:在98年房改之后,樓市一直在“慢牛”行程,盡管多次調控,但是往往在調控后較快回暖。因為這里存在一個原因:中國經濟發展,多年來基本是三駕馬車:投資(包括房地產)、出口、內需。而內需多年來提振成效甚微,出口由于控制權在于全球經濟情況,近年全球經濟不振,出口這匹“馬”力量越來越小,那么,國內經濟要保持較快發展,唯有倚重投資與房地產業。
倚重投資與房地產業是由目前經濟結構決定的:
每當國內外經濟因素引致國內GDP增長率下降,政策著重點就會明顯向穩增長傾斜,包括央行密集的降準備金、降息,與各地方政府龐大的增加投資計劃。因為正如前文所說,經濟結構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與內需“提供的動力不足”,而且不可控制因素很多,管理層可以立竿見影的舉措很少。
在目前看來,按照慣例,管理層推出的各種扶持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中,加大公共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仍然是穩增長政策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然而加大公共投資帶來的直接問題是:如此龐大的資金從哪里來?中國經濟最近幾年的高速發展過程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模式是房地產與投資兩條腿走路。具體而言,房價的上升與成交量增加帶來地價與相關大量稅負的上漲。這一方面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益與稅費收入,另一方面,以土地作為擔保,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融資平臺的模式從銀行體系得到更多的貸款。而這使得地方政府有財力投資其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建設。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反過來進一步推高房價和地價,拉高房地產和相關行業的稅費收入。
根本性解決這個矛盾唯有結構性改變:
按照這種經濟結構,要發展經濟、GDP加快增長,就必須加大投資與倚重房地產業,而這就意味著如此大量的投資必須依靠增加稅負與推高房價和地價來實現。然而,增加稅負與房價、地價,反過來嚴重壓抑了內需,讓樓市調控難以繼續,最后甚至讓出口業因為人工、稅負、不動產價格成本等因素上漲而受打擊。目前看來,國內經濟發展真是陷入這個惡性循環矛盾中。
那么,要根本性解決這個矛盾,唯有結構性改變,打破這個結構性矛盾的僵局。其中一個釜底抽薪的方法是:(1)放棄以公共投資為主的穩增長思路,而改為以大幅度減負減稅,同時大力鼓勵中小企業、個體戶投資;(2)對于普通居民,降低稅負與教育、醫療負擔,從而刺激內需;(3)完善國內證券市場機制,把大量從民間與實業流到證券業的資本有效引導回實質性產業。
具體來說,在政府希望扶持的一些領域,可以通過減稅或補貼等方式給予支持,而不必要成為直接投資方。實現這一轉變可以大大降低政府部門的支出和融資壓力,從而使政府可以更專注于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同時,這也可以降低公共投資中出現的低效、重復建設、與市場脫節的風險,大幅度提高投資效率。最重要的是,減負減稅、降低稅負與教育、醫療負擔無疑令老百姓“相對更有錢”,可以拉動消費與民間投資。如果加上合理引導、完善證券市場壓制IPO與PE的野蠻發展,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轉型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