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途多舛的中國元青花瓷器為什么會突然一夜火了?就象沒有人親眼看見花蕾是怎樣突然變成花朵一樣,有許多事情往往由于在進程中的量變緩慢而無法凸現其質變的瞬間。曾經有不少古玩行和經濟界人士都提過類似的問題,但似乎無人給出答案。
歷史背景:元青花,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
古語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所描述的便是古時元青花的生產制造與交易過程。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宋代雖有生產,但仍屬初級階段,發展緩慢。到了元代青花瓷各項技術都趨向成熟,且尤以江西景德鎮青花瓷最為精致。我們所說的元青花多數時間都是指的元代江西景德鎮制造的青花瓷器。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以制作精美且傳世極少,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它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青花是火與土的藝術,它要經過1100℃-1300℃的高溫燒制,對繪制和火候的精準度要求極高。在這樣的高水準生產技術之后青花瓷可經千年而面色不褪,素有“永不凋謝的青花”之稱。青花瓷自誕生起就反映著當時的時代氣質,成為研究中國時代特色和歷史風格的最好工具,700年來一直占據中國陶瓷霸主地位,被稱為是中華收藏之靈魂,為歷代商賈名流所獨愛,無數人以擁有青花瓷為榮耀。
元青花紋飾最大的特點是其瓷身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畫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據了解,元青花所用的青料有濃翠和灰淡兩種,多有鐵斑。繪法有幾點與后世不同。蓮瓣紋,俗稱八大碼,繪在器物最下部,每個蓮瓣單獨成立,互不相連。精品元青花有幾個特點:首先是器型碩大,大瓶大罐大盤,這與元代人的氣魄有關。其次是大瓶大罐一般紋飾層次多,可達八九層或更多,而后世不再如此費事。
價格奇跡:奇葩就應該是奇葩該有的價
數據顯示,僅2010年在佳士得、蘇富比、永樂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富德這六家拍賣公司中,拍出的元青花瓷器就達11件。而在國內外市場上,元青花的成交價格也是一再攀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元青花,收藏元青花,研究元青花。元青花已成為古代藝術品中熱門的焦點話題之一。
在世界拍賣史上,元青花的身價從來沒有低過。2005年在倫敦佳士得“中國瓷器及藝術品”拍賣中,一件被稱為“鬼谷下山”的元青花人物罐以140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折合人民幣約2.3億元,創下中國瓷器拍賣的最高紀錄,也創造了中國藝術品的天價,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關注,而就在同年,在佳士得拍賣會上,“元青花錦香亭圖罐”被拍至4716萬港元。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元青花“歲寒三友”圖罐,以2268.4萬元成交。在今年1月3日,北京紫禁萬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舉行迎新春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元青花龍紋大罐在經過買家十幾輪競價后,最終以4800萬元落槌,如果加上傭金總價將會超過5000萬元,這個價格在近年來國內元青花拍賣中也屬于天價。
元青花創造了一個中國瓷器史上的奇跡,如今,這個神話還在繼續上演。對于當今的藏家來說,誰擁有了一件元青花,誰就等于擁有了成為“千萬富翁”的可能。在去年底,重慶市收藏協會舉辦民間賽寶大會,一件元代青花瓷器秒殺其他參賽寶貝,專家為其估價1000-1500萬元,而藏家1984年只花了6000元購得。
元青花之最金貴:人物圖案加大師創作
元代景德鎮陶工在繼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彌補了形體上工藝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其主體紋飾主要分為:植物、動物、人物類,而其中以人物紋別出心裁,常與戲劇相結合,將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情節移植到瓷器畫面上,呈現一種新的藝術境界,具極強的感染力這是其他時代無法比擬的。 而在收藏中最受關注的還是紋飾人物類的,瓷器上的花式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價格,一般來說,人物要高過動物,動物要高過花草。
“像元代青花大罐,人物紋的圖樣就非常罕見,全世界不足十個,分別藏在博物館和私人手中。當然,這其中對顏料的要求也很嚴格,很多價格很高的瓷器都是用一種鈷料畫的,這種料是進口料,如果用普通國產料,價格就要低很多。”陶瓷界專家吳含說,對于普通的投資者來說,在關注青花瓷的時候,要注意其獨具的一些特點,例如明清官窯瓷器多以小件為精,元明青花瓷有越大越精的趨向。
其次,除了紋飾和大小件以外,大師創作對于元青花收藏投資來說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師創作的青花瓷以其年均50%驚人的漲幅,成本介入低,價格處于升值洼地,必然會是人們追逐的熱點,極具收藏投資價值。”吳含說。
注意,此處贗品出沒!越珍稀收藏陷阱越大
一系列元青花重器的高價成交,其巨大經濟價值被挖掘,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機,紛紛設窯燒制仿造元青花瓷器。如景德鎮仿造元青花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由景德鎮陶瓷館和東風陶瓷廠聯合研制進行。1983年《景德鎮陶瓷研究》上發表的文章認為,開始的仿品是對照著已經發表過的館藏圖片資料仿造。仿造成功后,繼而拉開了景德鎮民間大量仿造元青花的序幕,各種檔次的仿品開始源源不斷地分散到各個階層、各個角落。大批仿品充斥市場,令極少量的真品變得真假難辨,再加上社會上的一些知假鑒假、知假拍假的丑惡現象,給收藏領域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誤區。
景德鎮仿古村的工匠們有的為了做到仿古逼真,干脆古法制作。用柴火生火燒制,用專門的土做胎,用電腦復制古代青花瓷的圖案打在胎質上,專門的畫家再描上彩。有時為了保證真正做到仿古,連蘇麻離青料燒制時產生的花紋暈散都會專門點出來,仿造仿到了極致。而在這個村的大街上,到處擺著成片的青花瓷和其他瓷器,便宜的只需要二三十塊錢。可見在元青花市場充斥著仿古的贗品,且仿古贗品擁有極其高超的制作仿造技術。這給一些初涉元青花收藏的新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收藏者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平和的心態和專業人士的協助引導,很容易上當受騙。
元青花收藏鑒別
鑒別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看器形 :對瓶、罐之類的器形要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時也要鑒別器形的胎體重量,對器形全面進行分析。元代瓶、罐之類的器形一般胎體較厚重、胎質堅硬。
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時釉色顯出啞光木納色,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細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點,少數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細密的皮殼層,斜光透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絲線條紋,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白釉、樞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為偏白,微閃青,為含青的白釉,呈現帶透明的玻璃質感。
看青花:元青花瓷發色不穩定,青花色澤暈散,青花料分為兩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疵”,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色呈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發色藍中閃灰。延祐期青花發色的牡丹紋深入胎骨呈云層塊狀,像潛伏在胎骨上,呈立體感似有閃動。青花上浮與釉面緊貼,暈散青花呈炸開狀,上浮青花釉面顯有濃黑絲及小點,青花紋飾緊貼釉面,微呈凹狀,這也是鑒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的基本要點。
看紋飾: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可分兩類。一類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具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繪畫工整的特點。如大盤紋樣多由三至五層滿密的圖案組成,瓶、罐的紋樣多由三至八層圖案紋飾組成,紋樣有主賓協調、繁而不亂的特點,圖案題材豐富多樣,以人物故事,纏枝花卉、魚藻、蓮池、雙鳳花卉、開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紋樣組成,花卉紋有大花和大葉的特點,其中纏枝蓮花的葉瓣多繪成葫蘆形,牡丹紋飾邊緣繪成白色聯珠狀,輔助的變體蓮瓣紋多有間距,邊框內飾有青花等特征。
看內壁: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扎緊感,也有的胎質略呈疏松感,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開狀。
看顯色與氣泡:元青花的顯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色,也有顯出鴨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色、淺淡藍色,或偏黃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色明顯,顯色是隨空氣中的干度、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顏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類青花瓷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一般為天氣炎熱季節,還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數是沒有氣泡的。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會有氣泡的,但是會有大小兩種氣泡,小氣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顯得干透呈瑩潤透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