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作品的版權,意味著這批失去版權的作品成了斷了線的風箏,不會出現在媒體中、畫冊里,這些失去版權的作品成了藝術家的棄兒。
最近上海媒體報道“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和朵云軒合作,在國內首次試水藝術品著作權捆綁銷售模式,對轉讓的藝術作品所有權和著作權打包銷售……”,短短幾百個字的新聞統發稿里出現了諸多法律名詞,如著作權、確權、確真、確價、權證等,同時強調其首次和唯一。
“上海聯交所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主任楊鈞介紹,以往的書畫作品銷售其實只是所有權轉讓,按照相關著作權法規,藏家將買來的畫作隨意復制印刷,生產衍生產品,都是對畫家著作權的侵犯。上海聯交所將對轉讓的藝術作品采用所有權和著作權打包銷售的模式,一方面注重對作者的權益保護,另一方面也對買方的權益進行了保障”。楊鈞認為將藝術品的所有權和著作權捆綁在一起賣掉,是對作者和藏家雙方權益的保護,可這在邏輯上不成立。
首先,著作權對于藝術家的意義是什么?一幅作品誕生以后,藝術家有義務終身對其作品進行推廣、宣傳、演說和交流,這必然涉及到在眾多的媒體、雜志和畫冊上刊登作品的圖片資料。如果該作品的著作權賣掉,則意味著藝術家從此失去了對自己藝術品宣傳的機會,甚至一部藝術史要選登藝術家的作品圖片也涉及侵權。這意味著在未來,在涉及使用藝術家作品著作權的時候,要向各個不同的藏家去洽談價格并獲得書面授權才可以合法使用,而不同于現在只需要和藝術家確定就可使用。這個在國際藝術界從不曾有過,也不曾聽說過藝術家會把自己的著作權統統賣掉。這一局面的出現顯然藝術家本人不愿意看到。
另外,藏家為什么要買斷著作權?為了禁止該作品出現在媒體、畫冊乃至藝術史書上?眾所周知一幅藝術品只有經過媒體廣泛的宣傳報道才能提升知名度和提升價值。這種禁止宣傳的行為顯然違背了投資藝術品追求回報的初衷。如果按照楊鈞的意思,藏家購買了著作權,就可以“將買來的畫作隨意復制印刷,生產衍生產品”,按照藝術品行業的規矩,這些衍生品和復制品必須有藝術家的親筆簽名才能產生收藏價值,否則和普通的印刷品沒有差別。藝術家在賣掉著作權以后顯然不會義務為復制品免費簽名。那么收藏家購買的著作權有什么意義呢?
國際上普遍的運作辦法是版權合作,藝術家擁有藝術品的著作權,藝術家終身都會為他的藝術進行推廣和宣傳,而藝術評論家、出版商只需和藝術家確定就可以使用其版權,這對藝術家而言是一種榮譽,一種被社會廣泛認可的榮譽。專業的畫商則會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藝術家商量藝術衍生品和復制品的生產和銷售,但是和中國現在不同的是,畫商和藝術家都不會將一幅現成的作品進行復制印刷并簽名銷售,這種做法在國際上是得不到認可的,而且會被收藏界鄙視。藝術家會專門創作版畫和衍生品,換句話說,真正有價值的版畫是復制了自己,而不是復制另一幅畫。這種原創的版畫經過藝術家的簽名和編號,就能在收藏市場和藝術商店里銷售了。而畫商將版權買斷的意思就是將這擁有藝術家親筆簽名和編好序號的原創版畫,全部或部分買斷。而這原創版畫的序號就明確了版畫的總數量和每一幅版畫屬于第幾幅,藝術家簽名完成后,把多余印刷的版畫全部銷毀,從此任何人都不得再進行復制,包括藝術家本人。
所以,一個藝術家竟然能把自己作品的版權賣掉,意味著這批失去版權的作品成了斷了線的風箏,不會出現在報道藝術家的媒體中、畫冊里,這些失去版權的作品成了藝術家的棄兒,沒人關注,它們談何收藏的價值,更無從升值了。
新聞稿上聲稱,“捆綁著作權之后,王銘劃作品此番定價比一般市場的所有權銷售價翻了一倍”。價格翻了一番,達到2.5萬人民幣一尺,這意味著現在買王銘劃山水畫的人要為這不知所用的著作權每尺多花1.25萬人民幣。這樣的人會出現嗎,我們拭目以待。
這些顯然都成了藝術品著作權捆綁銷售的一劑爛膏藥,既不治病還感染生了膿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