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心臟移植零輸血
2012年2月15日,因患嚴重擴張性心臟病需做心臟移植手術的湖北廣水少年李勇(化名),苦等數月,終于盼來了可供移植的心臟。
心臟移植手術部位血流量大,血液壓力高,稍有縫合不良就可能造成難以控制的出血,往往還易合并肝功能異常,造成凝血功能障礙。手術出血風險大,往往需要大量輸血。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武漢血庫多次告急。近兩個月來,同濟醫院因持續缺血導致大量手術停擺,除了急診手術外,其他可以擇期的手術都被迫推遲。
可是,李勇已經沒有時間再等下去,若不盡快手術,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怎么辦?以魏翔教授為首的同濟醫院心胸外科專家團隊果斷拿出新方案,即在術前儲存患者血液和術中回收血液相結合。
手術前,醫生先從李勇體內抽出400毫升血儲存起來。手術中,醫生操作極為精細慎重,確保少出血,只要有一絲絲出血點,醫生會立即用電凝刀吸人滲出的血到自體輸血裝置中,然后通過分析與凈化,再回輸到李勇體內。手術快結束時,醫生再把術前從李勇體內抽出的400毫升血輸回他的體內。
此次手術從開胸、切除病變心臟到縫接供體心臟僅僅用了1個多小時。血管及心臟的縫合操作均一次完成,未輸一滴他人的血。
術后,病人血紅蛋白等指標維持在滿意水平,B超顯示移植的心臟功能正常。術后第五天,李勇已經可以下床走路了。
整個心臟移植手術沒有使用一毫升異體血液!這在國內尚屬首創!同濟醫院心胸外科魏翔教授和他的團隊在中國心臟移植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訪談實錄:
心臟移植成常規療法
記者:心臟作為人體重要器官之一,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成功存活的希望有多大?
魏翔:人體心臟就像一個“抽水泵”,負責把血液抽到全身。如果這個“泵”壞了,就要換上一個新的心臟,病人才能繼續活下去。像李勇這樣的嚴重擴張型心肌病等心功能喪失患者,經內科治療無效時,心臟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療辦法,應考慮盡早“換心”。
近年來,心臟移植技術日趨成熟,術后監護水平不斷提高,從技術層面而言,心臟移植手術已成熟,并已成為一種常規化的治療手段。
大家都比較熟悉肝移植,其實心臟移植的整體效果比肝移植還要好,長期存活率在重要臟器移植中最高。
目前,全世界的心臟移譴患者已經超過10萬人,平均存活時間超過10年。
我國自1992年起開展心臟移植手術,存活最長者超過18年,患者5年期存活率可達75%以上,而且他們完全可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自體輸血經濟安全
記者:僅去年一年,您通過實施自體輸血開展的手術共省下15萬毫升血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血荒難題。請問自體輸血有哪些優點?
魏翔:自體輸血是指收集患者自身血液,在需要時再輸還給本人,目前有儲存式、回收式、稀釋式三種方式。
自體輸血不但可節省目前極其缺乏的血液資源,減少手術費用,也提高了安全性,避免了輸血相關不良反應,并降低術后排斥反應幾率。從經濟上看,術前儲存和血液稀釋回輸只需支付幾十元的耗材費用,比異體輸血費用低;術中失血回收,當回收量超過1000毫升,就比異體輸血便宜。成人全身的血液約4000毫升,其中1000毫升未參加外循環,屬于儲備血,所以提前抽取患者的血液儲備起來,對患者不會有任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