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一顆心是否就換了一個人?3月1日,在武漢同濟醫院做心臟移植手術的16名換心人,回到醫院參加“心臟移植病友會”,他們的身體狀況良好,看起來和正常人沒有很大不同。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心”雖換了,但性情未變。
故事1:依舊最愛狗尾巴草
2011年該院實施的首例心臟移植病人叫馬燕清。當初,他的妻子尹華梅瞞著他,獨自承擔著巨大壓力,堅持為丈夫換心。
尹華梅和馬燕清都是湖北成寧人。經親戚介紹相識。他倆談戀愛的時候,最愛在漫山遍野的狗尾巴草中漫步嬉戲,兩人感情篤深。
后來,丈夫馬燕清被查出擴張性心臟病。住院期間,尹華梅怕丈夫馬燕清擔心,騙他說是肝臟上有個小瘤子需要手術治療。她知道丈夫喜歡狗尾巴草,就用塑料編制了一個狗尾巴草花環來鼓勵他,“等你病好了,我們再一起去看狗尾巴草。”
當年1月21日,馬燕清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手術后4天就能下床活動。術后一年,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已恢復。
有人向馬燕清調侃道:“你換了別人的心臟,會不會還像以前一樣,對妻子一心一意呢?”馬燕清笑著說:“我們夫妻倆的感情就像路邊的狗尾草一樣,堅忍而又沉默,沒有海誓山盟,只有默默地為對方付出。這種像狗尾草一樣的真摯感情,不會因換了一顆心臟而改變!”看,換了“心”的他,依舊最愛狗尾巴草。
故事2:六旬老太口味沒變
67歲的王婆婆(化名)是參加病友會中年齡最大的一位,手術后很長時間都不知道自己“換了心”。以為做的是心臟搭橋手術。
王婆婆家住在襄陽,有30多年的高血壓病史。去年12月8日,老人住進了武漢同濟醫院。醫生檢查發現婆婆心臟血管多處嚴重狹窄,不能做支架,也承受不了搭橋手術,除了心臟移植別無他法。子女再三表示一定要為老人爭取最后的生存機會。為了不讓思想傳統的老人受驚嚇,孝順的女兒跟醫生一起瞞著婆婆。12月29日,醫生為她移植了一顆30多歲年輕人的心臟。
“心”年輕了,可婆婆的性格、脾氣跟以前比沒什么變化,以前她的性子急、愛操心,現在也一樣,連口味也和原來相同,仍喜歡清淡的食物,不愛吃辣椒。
女兒李女士說:“手術前,我還擔心母親換了心之后,性情也隨著變了。現在看來,當初的擔心是多余的。”
心臟不決定性格
2011年至今,武漢同濟醫院共進行了18例心臟移植手術,全部成功。患者年齡最大的67歲,最小的15歲。
病友會當天,該院心胸外科魏翔教授向病友們發了一份心臟移植術后調查表,包括手術后體力、生活狀態、性格變化、是否工作等問題,12人參與了問卷調查。
當問及“手術后性格是否有影響”時,11人選擇“沒有影響,感覺和從前一樣”,只有1人回答“有影響,主要是手術本身帶來的”。
當問及“你身體里有來自他人的心畦,對此你有什么感覺”時,8人選擇“沒什么感覺,像自己的心臟一樣”,只有1人回答“偶爾有種異樣的感覺”。
體力方面,4人選擇“正常活動,不受限制”,5人選擇“可以適度活動”,3人選擇“以休息為主,只能輕微活動”。這說明大多數人體力均有所改善。
調查顯示,接受問卷調查的12名手術患者中,10人對手術效果非常滿意,2人表示基本滿意。幾人“感覺和從前一樣”,有1人感覺“性格比以前外向”。由此可見,“換心”后,人的性格沒有什么改變。
對此,該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陳孝平教授解釋道,國際上統計數據也表明,絕大多數病人換心后性格沒有變化,少數觀察到性情大變,更多可能來自于手術本身對病人影響以及病人的心理暗示或潛意識的作用,這和換的新“心”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系。因為從科學上講,決定人的性格的是大腦,心臟只是—個供血的器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