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量食鹽的危害大家已經不陌生——增加腎臟負擔,導致血壓升高,讓女性的經前綜合征反應更嚴重,影響皮膚的健康等,不一而足。
很多人質疑:不放鹽或者少放咸味調味品,菜能好吃嗎?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改變食物的烹飪方式。
方法一:晚放鹽
經驗告訴我們,為了達到同樣的咸味,晚放鹽要比早放鹽的量要少一些。這是為什么呢?
人能嘗到咸味,是舌頭的味蕾上有咸味感受器,當它與食物表面附著的鈉離子接觸時,我們就感知了咸味。因此,在食物出鍋前加入少量食鹽、醬油等調味品,一來鹽分還沒來得及完全滲透到食物內部,二來我們舌頭能很敏感地察覺到咸味。如果早早放鹽,鹽早已滲透到食物內部,在感受同樣成度的情況下,我們早已攝入過量的鹽。
方法二:少放糖多放醋
食品中的各種味道其實很奇妙,甜味能減弱咸味,而醋能明顯地強化成味。
我們品嘗廣式香腸的時候,幾乎嘗不到明顯的咸味,其實已經吃了很多的鹽。為什么呢?鹽是天然的防腐劑,生產者要往食品中加入更多的鹽以求保鮮。可如此一來,味道過咸了。怎么辦?加糖!糖一方面降低成度,同時也是一種優質的防腐劑,一舉兩得。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膨化食品、糖醋醬菜、椒鹽餅干甚至是蜜餞小吃。因此,平時烹飪時也最好能避免吃放糖的菜肴。需要控制鹽的老人和孩子要特別注意。
相反,如果在烹飪時能加點醋、番茄醬、檸檬汁等就會明顯增強咸味,這些酸性物質還能有效預防蔬菜的維生素在烹飪過程中流失。多食用一些酸味,也能促進消化,提高食欲,增加礦物質的吸收率,一舉多得。
方法三:限制含鹽的食品配料
除了鹽以外,很多調味品以及食品配料都是含鹽大戶,比如味精和雞精中的谷氨酸鈉,各種醬類的調味品如甜面醬、豆瓣醬、黃醬和香辣醬等。一些經常食用到的豆豉、海帶、蝦米、蝦皮、火腿、香腸等也都富含鹽,在調味時一定要先看配料表。如果含鹽量高,不妨先品嘗咸淡,再決定最后加入多少食鹽。
在即食食品中,方便面、酸辣粉、米線中的料包通常含鹽量也很高,不妨把湯料或醬包取出一半用于調味。
方法四:常食淡味菜肴
有些菜完全可以不需要任何咸味,依然可以做到很美味,比如蒸南瓜、蒸紅薯、生黃瓜和生番茄。
對于一些本身味道比較淡的蔬菜,比如大白菜、圓白菜,除了做成醋溜白菜以外,也可以加點花椒、八角、辣椒、蔥姜蒜等熗鍋,出鍋前少放些鹽、芝麻或者鮮味劑調味,這樣吃起來就比沒放香料的菜好吃許多。
對于一些原本味重的食材,比如西紅柿、芹菜、茴香、茼蒿、香芹、韭菜等,就更要少放鹽,也可以把它們和其它味淡的蔬菜一起烹飪。比如用白菜心和紫甘藍以及少量韭菜一起炒食,別看就一小把韭菜,它能讓其它蔬菜吃起來生脆可口。
方法五:使用低鈉調味品
目前市場上除了碘強化鹽以外,還有很多低鈉食鹽、低鹽醬油、低鹽醬和低鹽咸菜等,消費者可以留意這些食品的包裝袋,盡量在同類食品中選擇一些鮮味較濃但咸味較淡的調味品。可以說選擇低鈉調味品是家庭中減少食鹽量的最簡單方法。
按照國家標準,低鈉鹽中含有60%~70%的氯化鈉,同時還有20%~30%的氯化鉀和8%~12%的硫酸鎂。因此,人們食用低鈉鹽,不但可以輕松減少30%的鈉,還可以幫助膳食中鈉、鉀和鎂三種元素達到更好的平衡,有利于預防高血壓,保護心腦血管。
方法六:泡煮稀釋
許多市售食物,比如豆腐干、肉制品、咸肉等在加工過程中無疑會增加很多的食鹽,建議平時注意少吃甚至不吃加工食品或半成品,或者在買回來后和其它食物一起烹飪以稀釋其中的鹽分。
相信做到以上幾點,營養、美味、健康,您能輕松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