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寶寶接種過卡介苗了嗎?卡介苗預防接種,在“預防接種時間及紀錄表”中名列第一位,寶寶出生后,最先要面對的預防接種就是卡介苗。
卡介苗是一種活的結核菌疫苗,通過減少毒力處理,刺激機體產生對結核病菌的抵抗力。1921年由卡默特及介云兩位醫生研制。為了紀念他倆,人們就將該疫苗稱為卡介苗(BCG)。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國就開始接種卡介苗,八十年代把卡介苗接種納入國家計劃免疫范圍中。
成功接種卡介苗后,機體可產生對結核病菌的特別抵抗力,以后即使接觸感染結核菌也不會在體內傳播擴散,從而減少發病,達到預防目的。嬰幼兒抵抗力弱,如被感染,容易發生急性、重癥結核病而危及生命,如結核_生腦膜炎、血液播散型結核病。因此,每個剛出生的寶寶只要身體健康、體重在5斤以上,醫院都會在其出生24小時以內接種卡介苗。如因故未在醫院接種,需到結核病防治所或疾病控制中心免疫接種室補種。
卡介苗是寶寶出生后打的第一針疫苗,一般很安全。它的局部反應過程比較特殊,接種后半個月左右,局部出現紅色小節結,并逐漸增大,一個半月左右會形成膿泡或潰爛,3個月左右開始結痂,痂皮脫落后可留下一個微紅色小疤痕(俗稱“卡疤”),以后逐漸變成膚色。
接種卡介苗后局部有膿泡或潰爛時,不必擦藥或包扎,需要保持清潔,衣服不宜穿得太緊。如有膿液流出,可用無菌紗布或棉花拭凈,不要擠壓,平均兩至三個月會自然愈合結痂,痂皮要等它自然脫落,不可提早摳去。如接種后偶有腋窩、鎖骨下或頸部發生淋巴結腫大,不要緊張,請到結核病防治所就診,醫生會根據需要對癥處理。
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可用結核菌素試驗來判斷。一般可在接種后3-4個月到所在地區結核病防治所或疾病控制中心免疫接種室復查。如果試驗陽性,說明接種成功,體內已產生了免疫力;反之,可能還需要重新接種卡介苗。
成功接種了卡介苗并不是高枕無憂了。目前認為卡介苗只可能減少重癥結核病的發生,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護不得結核病。因此,兒童接種了卡介苗也不能掉以輕心,仍有必要防止感染。鏈接:
兒童以下情況不宜直接接種卡介苗:(1)疑似結核菌感染或結核病,應先檢查確定沒有感染,才可接種;(2)罹患急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發燒、皮膚病(如嚴重濕疹)、新生兒黃疸及早(難)產兒或體重在5斤以下的新生兒,及曾對預防接種過敏者,均暫時不接種;(3)免疫缺陷、艾滋病毒感染者,嚴禁接種。
促排便三招 馬建華
捻壓虎口——通調大腸經
虎口,指手背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部位,其正中間有合谷穴。如廁時,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從另一只手的手腕部向虎口沿食指邊緣捻壓,捻壓時稍用力,每側30次并左右反復交替。因為捻壓的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路線,因此堅持這個習慣,有助于排便通暢。
腹式呼吸——促腸道蠕動
如果排便時不會運用腹式呼吸,而是反復憋勁。使胸腔和腹腔的內壓猛然增高,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或痔瘡,同時也慢慢減弱了腸道在排便反射中的主動收縮能力,導致或加重便秘,甚至脫肛。所以,應該在排便時學會和養成腹式呼吸的習慣,靠腹腔壓力的自然而有節奏的變化,促使腸道蠕動而平緩排便。養成這種行為方式,無疑對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干洗臉和掐揉頭部——醒腦提神
將雙肘支在大腿上,五指分開,以指腹接觸臉部,先靠頭部的上下運動推壓臉部皮膚30次;然后固定頭部,用指腹由內向外舒展額部、眼袋和鼻翼兩側皮膚,具有清醒提神的作用;接著,將雙臂抬起,五指彎曲成鷹爪狀,扣在頭部,從前到后、從內到外做掐壓動作,有助于進一步醒腦提神,間接促進排便。
(摘自《當代健康報》2012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