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有一股“氣”
這股“氣”,流淌在一座座紅頂別墅的上空,氤氳在原始森林般繁茂的龍砂山麓之下,浮現在我們見到的每一個華西村民幸福的臉龐上。
這股“氣”,就像矗立的華西金塔一樣,底基堅實,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這是一股和諧而富有活力的氣息。這股“氣”,不像吃完了肉之后打出的飽嗝,而更像一個內心安寧的人發出的均勻、有力的呼吸。
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今年7月22日在《農民日報》上撰文《談談氣》,說華西現在是“地創高產出——創出了財氣、氧氣、福氣;人創高素質——創出了志氣、和氣、正氣”,“不管是財氣、氧氣、福氣,還是志氣、和氣、正氣,都離不開一個‘氣’字。”
這充分說明,華西人也很看重這股“氣”。觸摸這股“氣”,融入并感受這個巨大的“氣場”,更深地了解華西這片神奇的土地——這也是我們10多家省市媒體記者這次采訪華西時的共同心理。
從華西村走向“華西城”
華西村現任黨委書記吳協恩說,這兩天,老書記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叫做“華西城”。
吳協恩解釋,按照他的理解,老書記這個話的意思,不是要在行政上把華西“變大”,而是要進一步把華西建設好,發揮出華西目前具備的一些城市功能,最后讓華西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域”。
拾撿老書記以前的“語錄”,有一句非常“吳仁寶”的點評:“讓外國人來花錢就叫國際化,讓城市里人來花錢就叫城市化。”
當然,那時他指的是華西的旅游,現在,“走向城市化”確實成了華西發展的一個鮮明指向。
華西中心村被叫做“小華西”,不到2000人的老村民個個都是富翁。先富之后,該做些什么?華西沒有忘記左鄰右舍。自2001年以來,華西人發揚共同富裕的精神,三次通過“一分五統”的方式,將前進、華明、三余巷等周邊14個村并入華西共同發展。
“小華西建設大華西”,建出了實效:據華西村的官方數據,目前“小華西”已經為“大華西”支出8.2億元,用于糧食補貼、各項福利、老年人保養金和老房拆遷、造橋鋪路、綠化造林等各項費用。同時,還直接解決就業3500多人,間接解決就業近萬人。華西村無疑是令人羨慕的,華西人無疑是幸運的,就如塞拉利昂總統辦公廳主任曼薩雷先生參觀華西后的那句風趣感言一樣:“如果塞拉利昂就在華西附近,我們也愿意加入‘大華西’。”
對于“大華西”的發展,華西村黨委副書記朱蘊海說:“最大的改變,是環境的改變;最大的進步,是村民的進步。人心齊,泰山移!”她一一列舉,像山北,原來是華士的“北大荒”,現在變成了華西的“大糧倉”,萬畝稻田現在一片綠色,煞是喜人;原來西巷村的趙烏龜基,到處破破爛爛、坑坑洼洼,如今是別墅成群、鱗次櫛比……
但朱蘊海坦言,黃金也有等級之分,“同樣是黃金,小華西已經是千足金了,大華西暫時還達不到千足金的標準。”
吳協恩不諱言網上對“大小華西”的一些非議,他表示:“真正走向共同富裕,這個過程還很漫長,新農村建設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一個具有江南特色的新農村”
作為華西村的新掌舵者,吳協恩袒露心跡“我有一個理想。”
“我想讓華西村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江南特色的新農村”,吳協恩說,“它富有江南特色,同時又是一個宜居的地方。”
吳協恩口中的“江南特色”,在華西最直接地表現為一道亮麗的“綠色”。這里的村民都知道,村里的花草樹木是不能隨便破壞的:按村規,折一根樹枝,罰一千;摘一朵花,罰一萬。“因為摘花更容易,所以就要罰得更多。”吳協恩微笑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