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
焦慮會致女孩身材矮小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心理研究中心通過一項最新專題研究發現,比起那些開朗、快樂情緒的同齡女孩來,整天遭受緊張、焦慮情緒困擾的女孩往往身體生長發育失常,最后出現的典型結果便是身材相對矮小,而且這些長“僵”了的經常情緒緊張的女孩子在長大成人后也大多難以成為身材高大、胸部豐滿的女子。
這項研究結果是由兒童心理學家丹尼爾·帕斯和他的8名同事,在對716名9~18歲的女孩進行了為期10年的長期跟蹤研究得出的。統計表明,緊張焦慮的女孩的將來的平均身高會比感覺開朗快樂的女孩矮5.1厘米,而且將來長成身高1.57米以上女性的可能性要減小2倍,至于長成身高1.62米以上的身材較高女性的可能更是會減小5倍之多。
鑒于這些經常處于緊張焦慮情緒的女孩其父母身高大多正常,因而從遺傳角度來說她們并非天生身材矮小。由此專家們分析認為,諸如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可能抑制了某種專門掌管身體生長發育的激素的正常分泌。不過讓專家們大感困惑的是,他們同時發現:緊張情緒卻并不會導致男孩長得身材矮小。他們認為,這很可能與男女孩子面對精神壓力作出的生理反應不盡相同相關——另一些研究顯示:面對同樣強度的精神壓力,男孩能更好地予以“調適”,相反女孩卻往往處于長期的負面情緒的“控制”下難以自拔。
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早已發現,罹患恐慌癥、抑郁癥等心理疾患的成年病人,其身體常常出現分泌控制身高激素的異?,F象。故新的研究結果實際上并不使專家們感到特別驚訝。
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兩種緊張焦慮情緒與身高生長有直接關系。其一主要來自家庭,被稱為“分離緊張”,指的是一些女孩為父母可能的離異而整日憂心忡忡,有時這種情緒甚至嚴重到使她們不愿與父母分離哪怕一分鐘,或干脆經常稱病在家而不愿去學校,也有的表現為學齡前仍不愿與父母分睡在不同房間。另一種則是主要來自家庭之外外界的所謂“緊張焦慮已成習慣者”,一般表現為性情膽怯,對自己的外貌、學習、智力或運動的水平缺乏自信,唯恐老師或小伙伴們會不喜歡她,更害怕與他人展開競爭等等。
在美國,遭到這種精神壓力而影響身高的女孩至少占5%。而在我國,專家們認為此比例可能還更高些,這是因為受傳統東方文化影響,中國女孩面對精神壓力往往還不及美國同齡女孩那么開朗樂觀,通俗些說,即不那么“想得開”。
為了使這方面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小,專家們認為家長在一旦發現自己學齡前、后的女孩易有緊張焦慮的傾向后,就應該立刻尋求醫生幫助,而不應認為僅是區區小事,或過了這個年齡就會“不治自愈”等等。家長們還應該了解:學齡前、后的女孩已有許多足以引起精神壓力的事,其中包括父母關系,家庭經濟,自己的容貌、學習能力、交際水平以及言談舉止等。
帕斯還披露,他們懷疑,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還可能影響到孩子大腦的生長發育,從而使得孩子的智力發育遲緩或出現異常。由此他們還將對此作進一步的專題研究。
NETHERLANDS
過期妊娠會增加嬰兒健康風險
這項研究由荷蘭鹿特丹伊拉斯漠斯兒科醫學中心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部門醫生哈南·埃爾·馬勞恩主持,以超過5000名胎齡大于42周的嬰兒為研究對象,論文刊載于《國際流行病學雜志》。
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道:“每一個孕婦都知道,孩子出生太早不好,那么,她們為什么不問一問孩子出生太晚帶來的長期影響?”
研究人員說,胎齡超過42周的新生兒容易在幼兒時期出現行為問題,患注意力不集中癥的風險是正常新生兒的兩倍。
英國醫療部門認定,過期妊娠可能導致一些并發癥,包括死產或因嬰兒過大而難產,所以大部分母親選擇在41~42周接受引產。而在荷蘭,女性42周后仍然等待自然生產的情況較為普遍。
CANADA
心理學家表示兒童容易從父母身上接受偏見觀念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兒童在聽到父母對一些事物的偏見判斷時,會接受這些判斷,從而形成自己的偏見思維。
假如一個成年人告訴一群一年級學生,另一群孩子非常壞,即便這群孩子本身與那些孩子關系很好,他們也會開始對那些孩子產生反感。而一個五年級的學生則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事物好壞。
研究人員發現,通常兒童從3~6歲之間開始形成對事物的印象,6歲之后,可以理解他人對事物的看法,在這個時期,他們會從成年人尤其是父母那里,接收各種信息,如果父母在這個時期將種族、階層偏見傳達給他們,他們就會形成偏見。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索妮娜·康表示,這說明我們如果從五年級開始教育孩子們去理解差異化和平等觀念,就會有點太晚了。她表示,學校應該創造一個更多元化的環境,讓出生背景不相同的孩子們從小就互相了解。
而父母也應該盡可能多的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而不是偏見。
BRITAIN
憂郁媽媽易撫養出暴力兒童
英國加的夫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問題兒童長大后往往會成為有問題的大人;而該研究結果顯示,初為人母的女性如果感到憂郁,可能是一項警訊,她們的孩子可能會面臨長期的問題。研究人員對122個家庭進行了調查,在母親懷孕、生產三個月后,以及孩子1歲、4歲和11歲時,定期詢問母親有無憂郁癥狀與孩子的行為特征。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孩子沒有出現暴力行為,但是生產三個月后患有憂郁癥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易出現暴力行為,特別是憂郁癥反復發作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更易出現暴力行為。暴力行為包括在學校打架和在打架中使用武器。
研究人員說,憂郁的母親撫養的嬰兒日后之所以會面臨較容易出現暴力行為的風險,可能是由于他們較難控制包括憤怒等情緒。撫養者為嬰兒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安撫他們、對他們講話,使他們感到舒適,而這些都有助于使嬰兒平靜下來;而以前的研究認為,憂郁的母親較難把精力集中在嬰兒身上,或難以像正常成年人那樣,用“逗趣、夸張”的口氣跟孩子講話。所以,憂郁母親撫養的孩子可能較難學會如何減輕自己不安的情緒,從而面臨日后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的風險。
AUSTRALIA
BBC深度解析:亞洲的孩子為什么大多戴眼鏡
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亞洲主要城市中,高達90%的畢業生都患有近視。 研究人員說,這一問題“陡然增加”的原因是學生在學校拼命學習,較少接觸戶外光線。
研究者對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雜志表示,五個學生中有一個可能會遇到嚴重的視力障礙,甚至失明。在英國,平均近視率是20%~30%。
領導這項研究的是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伊恩·摩根教授。他表示東南亞地區的平均近視率之前也是在20~30%之間?!拔覀兯龅木褪菍⑺醒芯拷Y果落實書面形式,證據表明,在東亞地區最近兩代人中出現的近視率飆升非同尋常,”他告訴BBC記者說。
“東南亞地區的近視人口已經從大約20%激增至超過80%,青壯年近視率正在接近90%,隨著他們變為成年人,這將影響到整個人口結構。這必然會誘發重大的健康問題?!?/p>
根據眼科專家的說法,如果你的視力超過2米(6.6英尺)就模糊不清,那你就是近視。其原因通常是由于人們年輕時眼球拉伸造成的。據研究,這個問題是由多種因素造成,包括專注學習以及較少接觸室外光線。
摩根教授認為,東南亞地區的許多兒童花大量時間在校學習和做功課。這本身就對眼睛造成壓力,但接觸兩三個小時的日光可起到抗衡作用,并有助于保持健康的眼睛。
“我們所說的是一天中需要兩到三個小時的戶外光線,并不需要大量的光線。我們認為1~2萬的勒克斯照明強度就可以,對此我們不能確定,但在英國即使陰天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文化因素似乎也起著一定作用。在東南亞的許多地區,兒童往往有午間小睡的習慣。據摩根教授說,他們錯過了預防近視的黃金光線。
摩根教授說:“東南亞孩子是禍不單行”?!坝捎诰薮蠼逃龎毫秃⒆右惶旎顒臃绞讲缓侠?,他們在室外享受明亮光線的時間少之又少?!?/p>
患高度近視的學生人數增多是一個大問題。據摩根教授所說,在許多亞洲城市中有10%~20%的學生受此影響。其結果可能是視力下降、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這些人都面臨相當大的風險,有時人們對此并不了解,而只換戴更大度數的眼鏡。需要有專家警告他們注意其中相關的風險,并指導他們進行一些自我檢測,這樣他們就能夠去看眼科醫生并得到一些幫助?!?/p>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認為,近視具有很強的遺傳成分。據信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人特別容易發展成近視。但這次研究卻有力地證明了另一種觀點。
很多新加坡人來自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這三個國家的人口都已出現近視率急劇上升的情況,但新加坡卻沒有。摩根教授說,不能完全排除了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他認為這不是主要因素。
“任何類型的簡單遺傳解釋都無法說明變化的速度之快;基因庫絕不會在兩代人時間內發生變化。無論這是一個純粹的環境影響或環境對一個敏感的基因組產生作用,這其實并不重要,真正變化的不是基因庫,而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