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斗媽大全》在微博和網絡上迅速躥紅,作者是一名北京的四年級小女孩,里面記錄了二十余招“斗媽”招式,比如,你媽罵你的時候,你可以看其他的地方、想別的事,這是硬招,還可以來軟的,比如趴在你媽身上假裝哭……這本圖文并茂的《斗媽大全》引來眾多網友圍觀,也讓我們對之前風行一時的“虎媽狼爸”教育方式再次進行反思。
你有,我有“斗媽大全”,難道家長和孩子只能用這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方式進行交流、對話?如何培養正確、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呢?“圈養”和“散養”真是那么水火不相容嗎?
新聞鏈接:
“狼爸虎媽”中國狼爸
蕭百佑被稱為“中國狼爸”,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會遭到嚴厲的體罰。他的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他的行為遭到眾多網友以及專家學者的質疑。蕭百佑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并表示“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
說完“狼爸”,想談“虎媽”
美籍華裔女教授蔡美兒,以自傳體式回憶錄講述其如何嚴格教導兩個女兒,并稱以強迫壓力為特點的中國傳統管教方式遠勝西方的散放式教育,還出版了一本名為《虎媽戰歌》的書來宣揚其理念。
《斗媽大全》
201]年12月5日,微博博主“村頭樹”發布了一組圖片《斗媽大全》引起眾多網友的“圍觀”。微博寫道:“獨家放出《斗媽大全》。老媽們,你們準備好了沒,開始接招吧!”
原來“書”的作者是他十歲的女兒,在“書”的開篇,小作者還鄭重其事地寫上“這是一本書,專為6~12歲天天被家長罵的小孩編的”。《斗媽大全》目前寫了二十余招,女孩表示有時間會繼續寫。
各抒己見
散養在左圈養在右
圈養,查字典得知,是用柵欄、籬笆等把小動物關起來飼養。在教育模式上來說,圈養就是站在條條框框中,迎合當下的教育需求,走一條規矩,秩序,科學的教育之路。散養,就是以孩子的意愿為主,任其自由發展,不過多的限制和約束,教育環境寬松。
圈養,過于嚴謹,往往給的多,易造成營養吸收不均衡。散養,比較費時,無規矩不成方圓,易走彎路,不科學。
個人認為,散養在左,圈養在右,家長應結合各自的優點,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彼?,辯證的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會事半功倍。
時下,課外班形形色色,不勝枚舉。家長或盲目跟風,或應付了事。應以孩子的興趣為主,當孩子選定之后,根據家庭條件和環境,家長此時應嚴格圈養,督促其持之以恒。
圈養與散養是一對雙胞胎,血脈相連,結合得好,百益無一害!
“圈”和“散’’需結合運用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全家人都圍著她一個人轉,對于孩子的教育,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見解,現在經常聽到大家對于孩子“圈養”好還是“散養”好展開討論,其實我覺得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
先說“圈養”好了,我身邊很多朋友為了孩子將來發展考慮,給孩子一個勁兒地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把孩子除了上幼兒園上學的空閑時間統統都給填滿,孩子每天忙于學習而沒有時間玩耍,弄得孩子往往身心疲憊。這樣“圈養”的孩子固然學習了很多知識充實了頭腦,但是孩子犧牲掉的是最美好的童年時光,天天地關在象牙塔里學習,就像關在牢籠里的鳥兒一樣得不到快樂,我覺得這樣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再說說“散養”,我經常聽到有些家長說看到別的孩子學很多東西那么累,干脆認為孩子就是什么都不要學,現在只要玩就行了,每天吃飽穿暖,其他的就不用多管,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任其發展,認為孩子這樣才是快樂的,對孩子才是最好。但是我認為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她該學習的知識和該懂的道理,如果只是一味地玩兒,放任自流,對孩子將來發展會起到不好的作用。
所以,我認為“圈養”“散養”完全可以結合起來。先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在玩耍中學習知識,多給孩子創造寓教于樂的機會,把枯燥的學習同孩子感興趣的事情結合起來才是最好的方法。讓孩子自主地參與活動,自主地學習,自主地發展,再適當的加以引導教育,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圈養”中長大“散養”中摸索
孩子4歲半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是小時候那個說什么就是什么的小跟屁蟲了,擺在眼前的是她的教育問題,究竟應該采取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所謂圈養,還是采取國外風靡的所謂自由的散養呢?
小時候,我和桐桐爸爸都是生長在傳統的“圈養”的家庭,家長的威信不可侵犯,要求你怎樣就要怎么樣!感覺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雖然聽話、溫順,但是存在膽小、拘謹,缺乏活力,也缺乏創造力、想象力。
在桐桐8個月的時候,我們給她報名了金寶貝早教中心,純英文純美式教育讓我們感觸很深,每次的上課就是老師開心的帶孩子玩,在玩的過程中讓她掌握了她該學的東西。玩了兩年,我感覺“散養”的孩子活潑、獨立,有信心,有創造力,正是我們希望給孩子的!
我們漸漸堅定了要給孩子相對寬松的散養式教育,家庭內部首先是自由的,我們不對桐桐過多的要求,她的需求只要不過分太多,我們一般部滿足。有事時和她商量,充分尊重她,和她交換意見的時候我們都會蹲下來,和她一樣高度,讓她感受我們的誠意和重視,從小讓她更有信心!我們一般靠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影響她,而不是直接告訴她怎么做,在她出格很過分的時候,我們會盡可能讓她自己解決問題。
周圍4歲的孩子已經報了很多課外班,我們也和桐桐商量,報了舞蹈和畫畫的課程。開始很順利,后來舞蹈班有很多壓腿的動作很疼,桐桐不想堅持,哭著不想上課。我們先是和她講上課要堅持一類的話,但是她還是哭。于是我告訴她,上課是和她商量好才報名的,她自己決定的事情如果反悔,以后爸爸媽媽答應的事情也這樣反悔的話,問她的意見如何。她想了想,轉身進教室上課了,我們發現,孩子已經開始講道理了,而且也聽得進去我們的道理了,我們很欣慰。
現在的她知道感恩,爸爸媽媽愛她,但是為她做的所有事情不是必須的。她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長大,但是有明確的行為規范,她知道怎么做,而且,她愛我們,也愛我們愛她的方式!
“散養”和“圈養”的利弊
說起散養和圈養,腦海中立即浮現出小時候在農村的歡樂童年,也不由得想起家里養的雞鴨和小狗。雖說人和動物有著本質的不同,但是我想萬事萬物總有共通之處,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孩子的天性有萬千種,生活的環境也不盡相同,不敢說誰的方法更好,謹發表一點我關于教育孩子的淺見吧!
我的童年是一個放養的典型,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只管穿衣吃飯。得以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自由成長,凡事總期望與眾不同,喜歡熱烈地表達情感,直抒心意。但是閉塞的環境,缺少大人的經驗和指點,對人或物沒有足夠的警惕性,也缺乏安全感,養成了作風散漫的惡習。反思我的童年,使我意識到放養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圈養”。自小寶出生以后,我無微不至的關注他的每一個細小的需求??桃獾囊龑蛭倚哪恐械哪凶訚h方向發展。開始是非常成功的,所到之處,大家都夸小寶是一個懂禮貌,活潑可愛的孩子。
可是我慢慢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發生矛盾的次數越來越多,小寶變的越來越不聽話啦!我于是停下了急速的腳步,仔細觀察分析,沮喪地發現小寶并不是我期望中的男孩,我對他的規劃和要求無視了他的天性。想到大禹治水的歷史,此時我才明白一個道理,完全的散養和徹底的圈養注定會遭遇滑鐵盧的。孩子不是父母手心里的那個泥人,可以任意拿捏剪裁。應該蹲下來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和他一起面對挑戰,依據他的天性而不是根據我們的喜好去發展他的優勢。劃分好散養和圈養的區域,該放時放,該圈時圈。譬如對于娛樂活動,應該給他充分的空間去發揮他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于為人處事的原則問題是一定不能退讓半步的。張弛有度,靈活運用??梢越o孩子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會成為他以后做事的準則。
總之,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項沒有終點的事業。我們需要在放養和圈養之間尋找平衡點。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實驗,來修正我們的教育方式。我們這代人資歷不深,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希望能和大家共通交流探討,盡量減少遺憾。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自由的成長!
關鍵是把握好“度”
時下養孩子有兩個詞經常被用到,“圈養”,“散養”。做為80后的辣媽,要問我是給我的公主小甜甜“圈養”,還是“散養”?我要回答“都是喲!”為什么這樣說呢?
甜甜沒有上幼兒園之前,有很多方面比較“散養”,甜甜會走時,冬天下雪了,我會帶她在雪地里玩,讓她嘗試摸雪,踩雪,用自己的小手去感受雪,摔倒了。我會在旁邊引導她,讓她勇敢而堅強地慢慢試著爬起來,不去抱她扶她,而是鼓勵她。也不去阻止她拿雪,或是用雪往瞼上貼,那都是孩子在她的世界里探索,對于她們來說,那都是有趣的過程。樓里的小朋友多多,是老人帶著的,從來不會在這么冷的天氣里下樓來,偶爾出來,也都是老人拉著,從不離手,一直是“圈養”著的,孩子養的面黃肌瘦,卻時常磕碰。
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會很配合孩子,她用她的想法去引導我。她現在是老師,教我怎么做,我不會告訴她或是指出她哪里做的不好,或是老師不是這樣的,而是跟隨她,去感受她的思維,她的世界,她處理問題時的方法。
甜甜上了幼兒園后,在管理和學習上我偏向于“圈養”,開始教導她要有禮貌,要懂規矩,告訴她上課時要認真聽講,回答問題要舉手。甜甜現在4歲半了,學習的課程有:鋼琴、舞蹈、英語、靈致思維(數學)、跆拳道、輪滑等。很多家長都說,她這么小,你就讓她學這么多,多累啊,小的時候就應該是玩,“散養”。
我也同意讓孩子玩,但那并不代表所有的時間都玩啊!現在的孩子,其實學習興趣很濃,而且對什么都感興趣,不是為了讓她一定—下子就學成什么樣子,而是把學習當成習慣很重要。一但習慣養成了,以后什么都容易養成了。也不會覺得那么累,那么不容易接受了。
現在甜甜的活動很多、很豐富,在她上課外課之余,甜甜還會經常參加一些外面舉辦的比賽,走秀,或是拍平面的一些活動。前些日子甜甜剛剛參加了《大東方》雜志舉辦的星光寶貝的選拔活動,在比賽中跳了一段舞蹈,現場表現很好。演完了走下臺來,很多家長都說“你好可愛啊…‘你跳的真好”“你肯定能進入復賽”,這些溫暖的鼓勵就是孩子努力的結果,是給孩子最好的肯定,是在學習方面“圈養”的成果。乖巧的甜甜,在媽媽心里永遠是最最棒的!
朋友的孩子小點點,和甜甜一樣大,也上中班,一直是散養。出了幼兒園就是玩,什么都沒學過,家長也沒有要求孩子什么規矩。她是見了面誰也不叫,讓她叫也不理,家長說她,有時候還會頂嘴。有一次點點和甜甜一起參加活動,要在臺上表演自己的特長,唱歌,跳舞什么都可以,可是孩子卻什么都不會,自己就站在臺上哭起來了。下了臺,家長還責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會!
圈養,能教孩子懂規矩,在家長、老師的諄諄教導下,孩子能更順利地適應社會規則;散養,會讓孩子更自由,在他的不斷探索中,行為處事都變得更加獨立。教育孩子,到底是“圈養”好,還是“散養”佳,我個人認為要看事情而定,有些時候需要“圈養”,有些時候需要“散養”,關鍵是把握好“度”,這樣讓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成長,在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方法、刨造力的同時,做一個有禮貌、講道理、懂事的HoLD住的時尚潮寶兒!
養育切忌“散”不出去“圈”不起來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每個孩子都生活在社會或家庭的教養之中,所以,關于“圈養”和“散養”的大討論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正因如此,這是一個曠日持久又難分高下的話題。很榮幸,紅黃藍教育機構的高總也來參加我們的討論,她從自己多年的親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經驗出發,親自撰文,為《大東方》cookie world的讀者們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家長們能從中受益。
讓孩子具有規則意識
我們不提倡“狼爸虎媽”式的教育方式,但是他們讓孩子形成好的習慣,能有秩序地生活、游戲,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有益的。規則意識培養不一定非要用脅迫、體罰這種極端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西方式教育比較開放、平等、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但是他們的孩子在行為習慣、自理能力、交往禮儀方面的意識很強烈。相反,“圈養”模式下教育出來的中國孩子在這方面相對薄弱。
有的時候,我們看到在公共場合,一個孩子去搶奪另外一個年齡更小的孩子的玩具,在一旁的家長不但不制止,反而引以為榮,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吃虧”,有能力。小孩子之間的搶奪、打架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家長沒有正確的引導,那么孩子就會變得自私、霸道,沒有底線。
親子教育的藝術在于把握好“散養”和“圈養”之間的關系,切忌“散”不出去“圈”不起來。在給孩子自主成長空間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他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親子關系培養從零歲開始
“斗媽大全”是由四年級的小女孩創造的,里面全是針對“你媽罵你的時候”的招數。孩子們用她們自己的方式讓我們明白,別再一味地“罵”孩子了;同時也讓我們反思,到底怎樣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親子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有的家長以為孩子年齡小,什么也記不住,所以總是逗孩子玩,嚇唬孩子卻從不兌現。比如說“你再哭,再哭就把你扔到大街上”。這樣做,不僅讓孩子有很強的不安全感,也讓父母喪失了在孩子心中的親切、溫柔形象。當孩子真正遇到問題時,他會不想向自己的父母尋求幫助。久而久之,父母的威信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要開始進行親子關系的培養,愛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在給予自主成長空間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有合理的規則意識。很多80后的父母在這方面沒有經驗,老輩人的有些做法也不可取,所以年輕家長需要不斷學習,可以通過專業課程或者家庭教育產品,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