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麥位于歐洲北部,是一個經濟發達但并不“龐大”的國家。丹麥為人所熟知的不僅僅有流行全球的丹麥童話,還有多如繁星的科學家,其中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有13位。這樣一個小國卻對世界的科學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究竟丹麥的教育有何過人之處呢?
人性至上的丹麥的學前教育
丹麥兒童教育從“人”出發。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重點。
幼兒時期,重點在孩子適應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地認識自己。丹麥的孩子可以有時間、空間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樹、跌倒等等。而不是從小就被迫學習技巧。
“零”分組
丹麥學前教育的對象是7歲以下的兒童。學前教育機構總的來說有三種:托兒所、幼兒園、學前班。
丹麥的幼兒教育,教學節奏慢,反對將兒童分成不同的能力小組。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丹麥的學前教育實行的是混合年齡編班教育,即不按年齡分班,而是以大帶小,讓年長兒童和年幼兒童一起成長。兒童從進學前班的第一周開始,就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小學一、二年級的同學一起接受教育,直到他們能適應學校的生活為止。在與年幼的兒童交往過程中,年長的孩子學習如何關心、照顧別人,學會分享;而年幼的孩子也體會著年長孩子的處事方式,學習如何與各種年齡的孩子交流。這樣,不同年齡的孩子都能發展自身的社會性。
“零”課程
丹麥學前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尊重兒童身心的特點與規律,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讓孩子身處其中自由的發展。在丹麥的學前教育機構中“沒有”課程,即沒有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組成的、或是有具體專業特點的(如:音樂、美術、舞蹈等)統一教授的正式課程。所謂的教學,其實就是在一天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游戲和活動。丹麥的幼兒教師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們可以自行決定開展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孩子在一個絕對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在6~7歲之前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的幼教中部是罕見的。
丹麥幼兒園的特色活動是它的表演游戲,通過文學藝術等活動來促進學前兒童的發展。老師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演奏樂器,目的不在于教會孩子什么,而主要是給孩子提供各種機會表現自己,通過這樣來發展他們的藝術才能。同時,老師和孩子們之間進行的讀圖畫書、朗誦、講故事等各種語言游戲,意在培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兒童的交往能力。
沒有教學的指標、沒有教學評估的壓力,老師和孩子在輕松的環境中寓教于樂。除了上述的游戲之外,還有日常生活活動、勞動活動、觀賞活動等等。教學活動的展開通常是圍繞某個有關日常生活的主題進行,如:節日、食品等。游戲采用綜合的形式,涵蓋了語言、戲劇、音樂、藝術、自然常識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安排室內外各種活動。
每天生活在節日里
丹麥是福利制度健全的發達國家,對孩子和孩子權益的重視自不待言。但在丹麥,“六一”兒童節歷來低調,主要因為,丹麥的孩子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快樂的節日里。已有3個孩子的母親奧爾森認為“我不專門為我的孩子們慶祝兒童節。每年孩子們會和朋友們一起慶祝生日,此外圣誕節孩子們都會收到很多的禮物,學校里也會不定期組織各種活動,比如去野營、去滑雪等。我覺得,讓孩子們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好、更有意義,這個最重要。我希望孩子們每一天都過得像兒童節。”
在丹麥,孩子們的生活的確豐富多彩。學校會為學生組織多種活動。其中,很多學校會和丹麥自然保護協會聯手組織野外垃圾收集活動。在一年中的某一天,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在野外大自然中收集垃圾,并將勞動所得捐獻給紅十字會或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幫助世界上有需要的兒童。
哥本哈根南部格里堡小學的老師昆德森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我們收集大自然的可回收垃圾,保護了環境,節約了資源;我們教育了學生不要亂扔垃圾,愛護大自然;另一方面,學生們也有機會去體驗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最重要的是,我們將勞動所得捐獻給那些更有需要的兒童,這是孩子們感到最快樂的事情。”
在哥本哈根北部的艾達斯赫小學,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到外地集體生活一周。在這一周里,學生們離開父母離開家,學習怎么做飯,怎么跟同學相處,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在此期間,學生們不可以給父母打電話。不過,在活動結束前一天,學生們可以給父母寫一張明信片,告訴他們這幾天獨立生活的體驗。
快樂閱讀給我快樂童年
2010年的4月2日是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誕辰205周年。也是國際兒童讀物聯盟設立的“國際兒童圖書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來臨之際。我們來看看安徒生故國的孩子們現在讀什么書、怎樣讀書以及學校和家長是如何引導孩子讀書的。
孩子講的比名著更美好
哥本哈根市政府附近的中心圖書館臨近鬧市區,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圖書寶庫。這里人來人往,讀者以年輕人和少年兒童居多。記者在二樓的少兒讀物閱覽室碰到一個四口之家。他們正享受“家庭式”閱讀時光。斜躺在沙發上的身懷六甲的母親靜靜地看著趴在自己膝蓋上翻讀畫冊的兒子,目光充滿慈愛。父親側靠在沙發旁的圓墊上,饒有興趣地聽女兒聲情并茂地講述一個她根據手中的畫冊即興創作的“童話”故事。
他們定期帶孩子們來圖書館看書,但從不要求他們看什么或不看什么,而是任由他們隨意取閱各種圖書和電子讀物。除了偶爾給孩子讀一些經典童話故事,他們更多的是聽孩子講故事,盡管這個故事跟書上講的可能完全是兩回事。父親說:“她講的是她自己的故事,是真正的童話,比名著更美好”
從一歲到九十九歲都適合的書
在哥本哈根市中心著名步行街“走街”上,一家老字號“兒童書店”久負盛名。店老板莉齊·奧爾維格50多歲,和藹可親,自1972年書店開張以來,一直精心經營。書店店面不大,但很有特色,生意紅火。老板說:“我們的經營之道非常簡單,那就是,孩子們喜歡什么書,我們就進什么書。不受孩子歡迎的書,不上架,更不會向孩子低價傾銷。孩子們最喜歡的是圖文并茂、知識性、趣味性強的書籍,有各類可讀性強的文學作品、名著改編成的圖畫類書籍等。”
隨手拿起一本畫冊,翻看起來,書里只有大小不一、似乎不相干的圖畫,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奧爾維格表示,顧客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不識字。這種書給他們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間。每一位讀者讀它時,都會看到不同的故事,獲得嶄新的體驗。這也正是閱讀的趣味和魅力所在。她認為“這樣的書從一歲到九十九歲都適合閱讀。”
充滿趣味的兒童交通安全教育
目前中國的兒童交通安全教育,并沒有受到重視,與國外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丹麥政府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高度重視。如:政府明確規定,兒童6歲時,就應在學校接受正規的交通安全教育;8歲時,開始知道要為實現交通安全目標采取行動,了解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的手段和措施。
對于學齡前的兒童,丹麥有一套很好的“培訓手段”。在丹麥幼兒園,每周都會安排老師帶領孩子們,集體走出幼兒園,到大街上“徒步旅游”。走在丹麥的大街上,無論是繁華鬧市,還是曲徑通幽的小巷,經常可以看到幾個老師帶著一隊孩子行走。這情景很像一群小鴨子跟在鴨媽媽后面,篤定、悠閑地漫步。
除了幼兒園的訓練和培養之外,在社區的兒童俱樂部還有專門以“丹麥交通”為主題的公園。在公園里,有專職的老師在掛滿交通標志和城市地圖的教室里定期給孩子們普及交通法規,更有完全模擬哥本哈根的“公路”:紅綠燈、車行道、自行車道、人行道、斑馬線、停車場、加油站……一應俱全,完全跟真的一樣,只是小了幾個尺碼而已。同時,公園免費提供可以讓孩子們腳踏駕駛的四輪車,讓孩子們在模擬公路上模擬行駛,令他們在娛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上了一堂交通安全課。
此外,因為丹麥的冬天天黑得較早,大多數冬裝上都為孩子們裝上能夠反光的熒光條,以保證他們的出行安全。丹麥政府還會在冬天來臨的時候,免費為幼兒園發放一種熒光牌,孩子們外出帶上這種熒光牌,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發出閃閃的熒光,很遠就可以被看到,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數。
不過,各種教學方式都有自己的薄弱之處,丹麥也不例外。
丹麥的幼教界認為:當前丹麥的學前教育在過于看重個人創造力和能力的培養,而對孩子基礎知識傳授方面做的不夠;對早期智力開發重視不夠;忽視教學活動系統性、規范性等等。總觀丹麥的幼兒園的“零”教育,雖然由于具體國情、教育理念不同,丹麥的學前教育體制、幼兒園經營模式部和我國的不一樣,但其學前教育的一些經驗和做法還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