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是一個十足的貶義詞,當然現在還有一種叫“善意的謊言”,里面含有一絲褒義,但即使這樣,家長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遠離這個詞匯,更多的家長甚至認為這是孩子不良社會品德的一個萌芽,所以堅決要遏制這種情況的發生,要把“說謊”這種行為扼殺在萌芽之中。但是,事與愿違,說謊,在孩子很小的年齡就出現了,這是為什么呢,家長心中一片恐慌,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去面對,于是對自己的孩子悲觀失望,對自己的教育失望,認為自己生了一個不爭氣的孩子或認為自己是不合格父母,是個失敗的教育者。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看待幼兒的說謊問題呢?又該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俗話說,治標還要治本,要治本,必須找到原因,那么孩子為什么說謊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
說謊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現象,幼兒尤其是2~4歲的幼兒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經常把假象與現實混淆,把假想的東西當做是現實存在。
如,幼兒園的小金魚死了,是由于陽光照射,水溫高引起的,但是寶寶告訴你或者告訴老師他看見是某某小朋友給弄死的。出現這種現象,可能寶寶夢見或看見某某小朋友經常玩小魚或欺負別人,所以他假想的是某某小朋友把小魚給掐死了。這不是說謊更不是誣陷,是幼兒還不能夠區分哪個是自己的夢境、假象,哪個是現實。這是幼兒心理不成熟的一個表現,所以不能責備孩子是在說謊。
2 避免批評
有些家長可能發現,怎么孩子越大了就越能說謊呢,是孩子越變越壞了嗎?其實不然,說謊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心理成熟的一種表現,因為他知道用說謊去避免批評了,這說明他已經知道事件的發生與結果之間的聯系性,而且知道怎么去利用這些聯系性。
如,在雙胞胎家庭,哥哥犯的錯誤,總是說是弟弟于的,因為他知道,如果他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爸爸的批評,還能讓爸爸不喜歡弟弟而更喜歡自己_,所以經常去“誣陷”弟弟。
如果家長對這種情況置之不理,就會使幼兒養成一種不良的習慣。所以,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去強調他說謊的正確與否,而應該鼓勵他承認錯誤,并表示諒解,如果幼兒不愿意承認,則可以進行暗示,告訴他,他改正后,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
3 想得到表揚
家長,說老師今天表揚他了,因為他表現很好,這說明幼兒很期待教師的表揚與鼓勵。
其實幼兒和成人一樣,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贊揚,這樣他們才能建立自信,才能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感。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給孩子一個臺階下,鼓勵孩子在幼兒園去幫助老師與小朋友,認真聽課等,并與老師商量關注孩子的這些表現,及時給孩子表揚,這樣孩子肯定不會再說謊了。
遇到幼兒“說謊”的行為,我們不能驚恐而手足無措,也不能因為有原因而放任自流,應該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所處的環境與性格特點去分析說謊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