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合肥市老年公寓前后有4撥愛心人士前來給老人們獻愛心。這一天,矛奶奶被梳了2次頭,被剪了2次指甲,被洗了2次腳。被掏了2次耳朵……
重陽前后,獻愛心活動突然間井噴,報道中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們洗了7次腳。這樣的愛心,誰受得了?別說是老人,讓志愿者自己試試這個滋味恐怕也不是很好受。
當然,對于前來獻愛心的大學生愛心社團、年輕警察學員而言,尤其應當呵護這種難得的敬老愛老積極陛,似乎不應該對照顧不周、服務不到位等問題說三道四。然而,老人“吃不消”、指甲被剪禿,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會對老人健康產生副作用的愛心。有人說對子女的過度溺愛是一種“愛心暴力”,那么,對老人的過度“關懷”,難道不也是“愛心暴力”?這不得不讓人想到了一個詞——偽孝。
老人被洗七次腳。哪一次是偽孝?第一次獻愛心者來得早趕得及給老人洗了一次腳,是真孝,其余六次,均為偽孝。但若將第一次“真孝”放到重陽節獻愛心的大背景中來看,第一次洗腳也是偽孝,因為這仍然是“獻愛心”活動中的一環。一年一度的重陽節,老人消費愛心只有一次,其余時間“門前冷落鞍馬稀”,其愛心沖擊之后形成的心理落差,哪里是一個老人所能承受的?
不客氣的說,如此愛心,如此慈善,本身就是一種作秀行為。
近幾年來,人們對慈善事業的關注達到了空前的熱度,官員、企業家、學者、明星多有公開提倡慈善或身體力行,有關慈善研究機構、論壇會議也不斷出現,甚至有媒體說“全民慈善”的時代已經到來。但說實話,目前中國慈善事業的所謂“興盛”其實并非慈善本身的興盛,而是慈善話題的興盛。
所謂“為了慈善而慈善”和“因為慈善而慈善”,看似差不多的兩種出發點,其間要走的道路卻相當漫長。
而更多的人,似乎更傾向于前者,只在“需要”慈善的時候才去慈善,只在需要討論慈善的時候才會去討論慈善,這就使所謂的獻愛心活動似乎永遠只會在特定時段里井噴式地出現,而不是均衡地散布在日常生活當中。
可以看看可口可樂在中國是怎么做慈善的。許多人都不知道可口可樂從1993年到2007年間在全國27個省援建了58所希望小學和100座希望書庫,使6萬名兒童和1200名教師受益。平淡得近乎無聲的慈善。就好像可口可樂完全不知道哪個媒體會報道他們,報道之后又會帶來什么樣的效益。但他們卻知道哪里最需要希望小學,如何選擇校址可以幫助更多的貧困兒童,以及每所學校更需要什么類型的書庫。
這正應了那句話——慈善不是作秀,更不是空談。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縱觀當今社會,慈善事業并不成熟,慈善體制不夠完善,慈善機構也缺乏足夠的公信力。因此,許多人在做慈善的時候總是會有所顧慮:“我把錢捐給慈善機構。他們能真正用到實處嗎”、“我怎么樣才能確定我的每一分錢都捐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而一些志愿者或機構以探望慰問的名義去福利院,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愛心,由于本身并無專業護理常識,常常會不科學地隨意搬動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對老人們來說,他們或許只希望就這么坐著曬曬太陽,而不是一大群人呼地一下子來了,象征性地洗一床被子、剃個頭,整個院子都熱鬧起來,結果老人剛剛才進入狀態,又呼地全走了。空留給老人難以面對的心理落差與空虛。
樂善好施一直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每逢節假日,政府部門也好,民間組織也罷,都會紛紛出來獻愛心。如果動機單純,真心實意地想為弱勢群體奉獻愛心的,哪怕是捐一元錢也是份心意,值得贊賞。假若只是套著慈善的外衣。為獲取某種利益回報,而演一場秀,那會被眾人所唾棄。
當然。我們并非是在反對媒體對慈善的報道,每個人參與公益活動或公共事務的方式與動機都不一樣,很多喜歡對慈善行為大肆報道的人。或許只是試圖鼓勵更多人參與到慈善活動當中,這無可厚非,只是我們希望能有更多做慈善的人和報道慈善的人,讓行為落地,而不是進行一次次的捐贈秀、數字秀,使慈善成為冠冕堂皇而內容匱乏的表面文章。
現在,就讓我們從最簡單的行動做起,或許,當報道中“一天洗七次腳”變成“七天洗一次腳”時,我們才會迎來真正的慈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