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通融的高速
紀項 北京 商人
“十一”那天。我帶著愛人和8歲的女兒開車前往位于膠東的岳父母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公路大堵車。這基本上毀了我這個假期一一由于直到次日凌晨2點才抵達目的地,經過長達16個小時的乘車,女兒一進姥姥家就開始嘔吐,接下來連續發了好幾天高燒。我們晚上幫著孩子物理降溫,白天帶著她去醫院打吊瓶,就這樣度過了整個假期。現在我坐在北京的家中,看著病后初愈的女兒那蠟黃尖瘦的小臉,不由得心疼。也對高速公路收費部門落后不通融的管理方式感到憤怒。這個原本快樂的假期,就這樣被落后的高速公路收費管理體制斷送。與其說是因為出行集中、車輛太多造成擁堵,還不如說是跨省收費站攔路收費造成的人為擁堵,讓人氣憤也讓人心寒。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年年大增,配合家庭轎車的普及,人們的交通出行越來越便利,不同地域之間的距離日益縮短,這原本是極好的事情。但由于落后的高速公路收費體制遲遲不改,使人們的出行成本大大增加,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高速公路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關愛失獨老人
顧源 哈爾濱 公務員
“失獨者”有一種無以挽回之痛:因為年齡太大。他們已經沒有重新再來的可能。而這一切局面的形成。除了極少數人不愿意多生外,大多都是為了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而做出了犧牲。因為“獨生子女”政策的最大短板和風險就在于,“白發人送黑發人”的風險不可避免。但“失獨”之痛是以個體的生育權被限制作為前提,是對國家的一種貢獻,理應獲得相應的制度補償,而對失獨老人由政府供養,具有多重積極意義。
首先,這是一種價值的承認。不管補助多少,對于“失獨老人”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國家無法忽略其存在,以及其對國家和社會所做出的貢獻。在他們晚年無法享受天倫之樂,且因為“養兒防老”的養老路徑已經斷裂的情況下,國家的主動承擔無疑是對他們付出的一種正視和承認,這既是一種物質上的幫助,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其次,這是國家應當承擔的基本責任。如果說連“三無老人”都屬于國家供養的特殊群體,那么失獨之后的老人,在狀況上跟“三無老人”并無二致,若國家不能承擔其贍養責任,那么老無所依的老人們,靠什么來實現“老有所養”?如果因為失獨之后,老人們還面臨著失養,那無疑于是對他們的第二次傷害,而這種傷害可能比失獨更不人道。
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贍養有三個境界,“老有所養”是其最基礎和核心的部分,如果連生存的問題都無法解決,依附其上的人格與尊嚴便是奢談。從某種意義講,在生存第一位的情況下,“由誰養”是最大的尊嚴與人格的體現。國家供養失獨老人,對于他們而言,是莫大的心理安慰以及人格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