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一段歷史的文化古跡,往往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無奇的歷史文化古跡,可以追溯城市發展的歷史淵源和時代特質。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破壞,許多歷史文化古跡卻已經逐漸消失……
清東陵源起
在風景秀麗的清東陵西南有一座山叫葛山,它是清東陵靠山昌瑞山的余脈。其山腳下橫臥著兩條山嶺。日小魚嶺和大魚嶺,兩嶺間昔日曾有兩組宏偉壯麗、金碧輝煌的古建筑群,這就是清東陵的隆福寺及其行宮。
史載,隆福寺自唐初興建,原本只是一般的和尚寺院,后雖經歷次維修,規模均未擴大。
直至1651年,清順治八年的一天,清世祖福臨(順治)攜大臣、侍從來到遵化的馬蘭峪境內狩獵。此次順治皇帝的出行,名為狩獵,實際上卻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使命,它關系著未來大清王朝的江山基業——就是為自己,也為未來的大清帝王,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建造一座皇家陵園,讓大清龍脈延續,一統江山萬年。
有野史記載,當順治一行人來到馬蘭峪鎮一帶鳳臺山時,順治來到一處高坡,登高遠眺,向南望,平川似毯,盡收眼底。朝北看,重巒如涌,萬綠無際。日照闊野,紫靄縹緲。真是山川壯美,景物天成。東、西兩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形似一個完美無缺的金甌。
順治帝不禁對周圍的環境發出由衷的贊嘆。他翻身下馬,在鳳臺嶺上選擇了一塊向陽之地,十分虔誠地向蒼天祈禱,隨后相度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勢,對左右的侍臣說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于是命隨行堪輿大臣和欽天監官員架起羅盤,按八卦方位,二十四山向,運用陰陽五行玄妙之機進行測算。所屬臣僚和術士們已窺到皇帝的心事,又感到此處確是王氣逼人,氣度非凡:昌瑞山以北為“后龍”,東側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西側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照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彎曲流過,環抱有情。從上面看,清東陵是“山環水繞、負陰抱陽”的山水格局。青山環護,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于是,侍臣對順洽說:“皇上圣明,深得搜地之竅,今觀之支法,見龍脈自太行而來,勢如巨浪,重岡疊嶂,茂革郁林,實屬萬乘之葬也。再看那山勢如五魁站班,指峰拂手,文筆三峰,恍若金盞,形若銀瓶,恰似千葉蓮花,真乃上上吉地也!”于是,順治將手上佩戴的白玉扳指取下,揚下山坡,道:“落地之處定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作記。后來,當真在這里建起了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即順治皇帝的孝陵。
隆福寺
清東陵是清帝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第一座皇家陵園,它規模宏大、體系完整、規制健全。同樣,在祭祀禮儀上也是十分嚴謹。因此,原本只是普通寺廟的隆福寺也憑皇陵而貴,其自乾隆九年興建,升為名副其實的皇家喇嘛寺院。寺院住持達喇嘛也是受皇封任命,專為祭陵主持之用。
乾隆皇帝拓建隆福寺和興建行宮,一是為了達到他維護統治的政治目的;二是為了表達他對祖宗的深切懷念。他的曾祖父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帝,是大清統一江山的締造者;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文治武功,被世界公認為康熙大帝,而乾隆皇帝又是在他的祖父和父親自關懷和撫育下成長起來的,乾隆皇帝怎么能不對他的先輩有著深厚的感情呢?乾隆在位的50多年中,隆福寺也正處于香火旺盛、興旺發達時期。清東陵的隆福寺在清代皇帝中重視謁陵也首推乾隆,在位60年,謁陵60余次。每次謁陵都要舉行隆重的展謁禮。
只因清代統治者對自己死后的歸宿也極為重視。為了祈求冥福,借助喇嘛教法力往升極樂世界,永享尊榮。在清朝皇陵舉行大祭的隆恩殿前,從乾隆朝開始,有供喇嘛念經的西配殿。還建帶有喇嘛教特色的“石五供”。乾隆朝以后,在忌辰大典中,喇嘛誦經是不可缺少的活動。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四時和皇帝皇后忌辰進行大祭。凡逢忌辰大祭,必須有喇嘛誦經祈福。清朝政府規定,隆福寺直接歸北京理藩院管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九七四記載:隆福寺設滿族喇嘛20名,派滿洲達喇嘛1名,擇選德木齊、格斯貴各1名,教習喇嘛3名。另據《陵寢易知》記載,還有10名看廟兵。隆福寺由滿族達喇嘛主持,通習滿文經卷。寺中一切費用均由清政府負責。是皇家御用喇嘛教寺廟。
筆者曾親自到現場考察遺址,隆福寺及行宮依山就勢從東往西依次排開。東側山坡前為隆福寺,東西寬約40米,南北長約160米,由一條3米多高的大墻相圍。由南向北分別為山門1座5間,前殿1座5間,碑亭2座,配殿2座,重檐大殿1座5間,庫房、經房、禪房、法堂等20余間,其他則已無可考。
隆福寺西側即為隆福寺行宮,行宮與寺院僅以一自然水溝相隔。行宮總占地面積約50余畝。行宮又分為行宮中路和行宮西路。中路和西路統一由3米多高的大墻圍繞,兩路之間以一人工開鑿的水溝相隔,有一矮墻,由一垂花門相通,行宮外還有許多附屬建筑,是帝后妃們拜佛念經和展謁祖陵的駐蹕之地,與隆福寺密不可分。在隆福寺及其行宮的山腳下,現留有一村莊,名為隆福寺村,屬天津市薊縣管轄。此村的西營在清代設有里營衙門和外營衙門,分別是管理看護寺院和行宮的機構。現有的滿族村民絕大部分都是看護寺院和行宮的后裔。該村的滿族村民占全村總人口的36%,有190余人,其中王、方、吳、唐、郭、楊、劉、尹、張、石等姓原均為管理看護的老戶。他們先輩有的是官宦人家,有的是當差人員,有的是工匠出身,大多為鑲黃旗和鑲白旗。
只可惜經過筆者現場走訪調查。目前的隆福寺及其行宮僅存基址夯土和一些碎石瓦片,連建筑的基礎都已模糊不清了。直到今天,提到當年的隆福寺以及行宮的時候,很多仍在世的老人仍忍不住唏噓不已,潸然淚下。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曾下令在西陵建永福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御題《敕建永福寺碑記》中寫到:“永福寺例隆福寺而建也”。隆福寺及其行宮現已蕩然無存,僅剩基址。而西陵的永福寺及其行宮依然保存完好,經維修后顯現出了當年的輝煌雄偉。凡到過清西陵永福寺的,就可想象當年隆福寺的富麗堂皇了。
清末,殤
然而,從嘉慶皇帝以后,清朝統治逐漸走向下坡。特別是從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后到光緒年間,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在這段歷史時期及以后的年代里,隆福寺及其行宮也籠罩上了一層悲涼的云霧。咸豐皇帝駕崩后,于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初九日,咸豐皇帝和孝德皇后的梓宮從北京奉移到達隆福寺暫時奉安,同時奉移來的還有三名常在的棺槨。從此一直停靈到同治四年九月,選定吉日才由隆福寺奉移,葬入定陵地宮和定妃園寢地宮。同治皇帝和孝哲皇后的梓宮,于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奉移于隆福寺暫安,至光緒五年三月才奉移至惠陵地宮永安。在這期間。主要是等待陵寢竣工。慈禧皇太后死后。于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二十七日從北京出發,第四宿(九月三十日)移入隆福寺蘆殿,十月初一日移入菩陀峪定東陵隆恩殿,十月初四日移入地宮永安。在此段時間內,送葬的隊伍中有同治皇帝的三位皇貴妃和光緒皇帝的后妃等,而三位貴妃祭禮的一些舊題,一是按照嚴格的輩份順序祭祀;二是對孝欽顯皇太后的梓宮行特殊的禮儀;三是每天早從隆福寺行宮出發,晚歸行宮,所有帝后妃們謁陵不居陵區內,全部居隆福寺行宮。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清朝晚期,皇帝駕崩得早,陵寢不能竣工,梓宮不得不較長時間奉安在隆福寺,給隆福寺造成一種衰敗悲涼的氣氛。清朝晚期的隆福寺及其行宮盡管機構越來越健全。但是由于社會腐敗,戰亂不斷,國庫空虛,朝廷經費緊張,許多建筑不能得到及時修繕,多處出現殘破滲漏。
從清朝覆亡后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十年戰亂中,隆福寺和行宮一直無人管理維修,加之土匪當道,橫加掃蕩,使隆福寺及其行宮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據當地群眾回憶,20世紀30年代末,駐在薊縣馬伸橋的土匪頭子李五杰,曾命其部下將隆福寺四五噸重的三大士銅像用馬車拉到馬伸橋去制造槍彈。隆福寺村有位叫姚珍的村民撿到大殿上的一塊匾額,僅賣了二斗高梁,到馬伸橋街上吃一頓酒就花光了。由于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坍塌倒壞,到解放初期,僅剩殘垣斷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