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振宇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版次:2011年5月
本書簡介:
最強本能識謊術,讓謊言裝不成、藏不住。微反應是每個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剎那產生的瞬間反應,它從人類本能出發,不受思想的控制,無法掩飾,也不能偽裝。再能“裝”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間也會出現微反應,他的“裝”只能出現在微反應之后。因此,微反應是個人內心想法的忠實呈現,是了解一個人內心真實想法的最準確線索。
什么是微反應?
“微反應”的全稱是“心理應激微反應”,它是人們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剎那,不由自主地表現出的不受思維控制的瞬間真實反應。如果要為“微反應”這個心理學領域的新詞找個外國前輩詞匯來對應的話,那它的英文原文應該是“Micro—expressions”(通常譯為“微表情”)。
隨著美國電視劇《別對我說謊》的迅速普及,“Micro-expressions”一詞已被很多國人所熟知。這個詞并不是電視劇生造出來的,在美國保羅·埃克曼教授的若干著作,如《情緒的解析》和《說謊》等書中就已得到廣泛應用。根據上下文,埃克曼教授確實用它來指面部微表情(時間非常短的或不充分的面部表情),用于判斷被測試人的真實情緒,可用于測謊。
但是,通過查詞典可知,“expression”一詞的中文意思不僅僅指表情,而是涵蓋了表達、表現、詞句等多種意義。而分析一個人的真實心理狀態,也不應當僅僅限于面部表情,應當通過觀察并分析表情、肢體動作以及語言意義等被測試人的多方表現,才能全面判斷。因此,我們在這里使用“Micro-expressions”一詞,其內涵就不僅僅限于面部的微表情,此處的“expression”一詞更適合于翻譯為“表現”。
微反應可測謊
表現就不能是故意的嗎?憑什么用來判斷心理狀態,甚至還能用來測謊?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體的動作表現都是可以進行主觀控制的,當然也有極少數例外(如瞳孔)。但是,因為人的動物性,在受到刺激的時候所作出的第一反應(各種表現)卻不太容易作假。在刺激有效的情況下,被測試人的最初瞬間反應絕大多數都是不受思維控制的,真實可靠。當然,這些反應很快就都被控制和修正了,且動作幅度很小,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只著重研究微小瞬間反應的原因。
因此,要想讓被測試人表現出真實的心理狀態,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即有效的刺激。鑒于針對“有效刺激”的研究與針對“表現”的研究同等重要。不可缺少,我們最終決定用“反應”一詞來涵蓋“刺激——表現”這個完整的過程,并把全部的內容提煉成一個詞,中文叫做“微反應”,英文叫做“Micro-expressions”。
嚴格來講,“微反應”是個廣義的“大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微表情”,屬于“面孔微反應”;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夠映射心理狀態的身體動作,也就是常說的“小動作”,可以別扭地稱為“微動作”,屬于“身體微反應”;三是語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詞匯、語法以及聲音特征,稱為“微語義”,屬于“語言微反應”。
但同時,“微反應”在通常的漢語語境下,又會讓人直接聯想到身體的動作反應,即前面列舉的第二個方面的“微動作”。所以,“微反應”從這個角度講,也可以作為一個狹義的“小詞”,以便更貼近普通人的理解。
這本書中致力探討的,是“身體微反應”,簡稱“微反應”(狹義)。關于微表情和微語言的內容,將會陸續專門撰寫書稿探討。
人所具有的八種微反應
在本書后面的章節中,我們將為你解讀人所具有的各種微反應:
凍結反應(第3章),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時的第一反應。突如其來的刺激,會讓人瞬間出現短暫的停頓,用來看清狀況,判斷對策。如果在一個問題后,對方出現瞬間的行為停滯,說明這個問題讓對方感到意外,意外的刺激是打破對方心理防線的有效手段:
安慰反應(第4章),是人受到負面刺激:批評、壓力、否定等后可能出現的反應。安慰反應在說謊的時候尤其常見且明顯,因為說謊是迫于某種壓力而進行的行為。如果對話的情境可以確定存在某種壓力,那么安慰反應可以映射出此人當時的內心狀態——不舒適;
逃離反應(第5章),是人感受到厭惡或恐懼的時候會產生的反應。如果面對的刺激具有威脅性(可能傷害到自己),而自己又沒有改變局面的信心,則會出現逃離反應。遠古時代的逃離是跑,現代社會的逃離則多數比較隱晦。出現逃離反應,可以判斷出行為人內心對刺激源所持的負面心態,厭惡或恐懼;
仰視反應(第6章),是對自己能力高低、地位差異、勝敗預測、優劣定位進行判斷后的反應。進化積累的本能,使得人會仰視比自己高大的對象,蔑視比自己矮小的對象;反之,人也會本能地盡量抬高自己的身體以期建立優勢,也會在認慫的時候,把自己的身體放低。所以,觀察一個人的體態高低,可以判斷其內心的自我定位;
愛恨反應(第7奎),是人際之間心理距離的兩個極端——愛和恨所主導產生的反應。愛的時候會希望對方也能愛,會擔心對方不愛;恨的時候則會主動拉開距離,會咬牙切齒地質問“為什么不愛我”,還會干出更瘋狂的舉動。身體間的距離,可以體現出人和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的某些行為,也可以體現出其內心的喜愛與厭惡:
領地反應(第8章)。是人在自己的“領地”中所表現出來的領導風范。自己的地盤里,人會表現得放松、自在、威嚴,還可以絲毫不費力地指揮。如果有人敢于挑戰自己的領地范圍,則會引起強烈的警覺和反擊。觀察人的姿態和動作,可以判斷出其內心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挑戰對方心中設定的領地范圍,可以激起強烈的憤怒,這些可以幫助建立心理測試中的有效刺激;
戰斗反應(第9章),是憤怒的最強體現。引發憤怒和戰斗的原因,無論多么具體,都可以歸結為生存和繁衍中遇到的威脅,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對生存的威脅。“沖冠一怒為紅顏”則可以溯源到對繁衍的威脅。一旦戰斗反應出現,除了可以逆推出憤怒情緒之外,還可以預見到“不會輕易放棄”的行為趨勢;
勝敗反應(第10章),是戰斗結束之后的表現。勝利的人趾高氣昂,失敗的人垂頭喪氣。如果經過戰斗之后,觀察到被測試人的勝敗反應,則可以用來分析此人心態,還可以用來預測事情未來的走向。
了解了各種微反應,就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下對他人的情緒和心理作出準確的判斷。而準確把握了他人的心意,也就可以相應采取最有效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