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有一些搞收藏的朋友。把書畫收藏搞成了獵奇,只求新奇不求品位。我們講原創性、講創新,那當然是新鮮的,但這和獵奇是兩回事。現在電視新聞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獵奇的報道,例如什么用腳、舌頭、頭發寫字作畫的比比皆是。我們常講名人字畫,這就是說在收藏中有兩個要素,名人和名作品。書畫主要也應是看創作水準品位,而不能因你出新招就降低了標準,為出奇而出奇,這是不可取的。
藏品必須品位好
還有一些人在其他領域已是名人,有一個用頭發寫字的謝秋萍,她的長發是上了吉尼斯世界記錄的,這個人我認識,在舞臺上她把長發、舞蹈、書法結合在一起,給人以美的感受。她的書法和長發為主辦單位帶來了宣傳的轟動效益,這本來是無可非議的。有些人用腳寫字。這也是一門特技,但重要的不是他是怎樣寫的,而是寫得怎么樣。一幅作品其實并不在乎用什么手段創作的,只要品位好,其實都可以作為藏品,至于用什么創作也就并不重要了。
我倒有一個建議,如果你熱心殘疾人的事業,倒不妨把他們和病殘作斗爭的這種堅韌、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生活態度所創作的藝術品作一項專題收藏。我想這無論是對殘疾人還是身體建全的人都將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你如果有興趣,也可做一項肢體不同部位所作書畫作品的專項收藏,雖然無法預料它將來的價值如何,但總是可以做為一個專題的。
現在還常遇到一些人,動不動就是要大畫,這可能和中國畫是按平尺計價的有關系,人們總覺得越大畫的價值越高,實際并不是這樣。過去計價是以四尺整紙為一個基本標準,以四尺紙的畫(約八平方尺)也叫整價,如果小了或大了都是遞減的。所謂每平方尺的價格。應是四尺整紙的價位。
由于要大畫的人多了,所以很多畫家和書法家也熱衷于創作大的作品。一來就是什么百米長卷等等。百米卷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是三百尺。一旦裱起來很粗的一大卷,這樣的作品怎樣擺?怎樣看?就是藏也挺占地方的,并且年代久了很易損壞。但如果作為一個專題創作,有特殊的場合擺放展出就另當別論了。不過無論如何。作品的長短、大小并不是作品價值所在,作品的價值主要是在于作品的品質。
什么是作品的品質?
品質應該包括繪畫的技法是否高超、是否能讓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作品本身是否具有文物價值,在美術史和社會歷史上是否有意義。例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之所以被稱為一部偉大的歷史風俗畫卷,就在于它不擔表現了眾多的人物、建筑、動物、樹林等,在人物畫、山水畫、界畫上融合完美和諧,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在寬24.8公分、長528.7公分的畫面上繪制了一千六百四十多個人物,二百多頭動物,以及錯綜復雜的建筑,有人計算過在這僅五米長的畫卷里,所描繪的人物比經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描寫的人物都多。從繪畫本身來說。《清明上河圖》不愧為一幅經典之作。但它的價值還不僅在這里,這幅偉大的作品是產生在北宋時代的畫家之手。他所記錄當時開封府的真實景象也是一切文字資料所無法比擬的。這樣在文物價值和對社會歷史所作出的貢獻也就顯而易見了。現在有些人創造的長卷是描繪幾百年前的城市景色,這能準確嗎?這又怎能有歷史和社會價值呢?
再比如說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大青綠畫卷《千里江山圖》,作者王希孟也是北宋畫家,繪制這幅作品時年僅十八歲。《千里江山圖》是古代留下的較長的一幅作品,高51.5公分,長1191.5公分,設色華麗、氣勢宏偉。這幅作品的主要價值就在于它的繪畫本身。
還有這些年很熱門的元代黃公望的長卷作品《富春山居圖》卷,是一幅價值連城的作品,也只有三+多公分高,現在臺灣的一部分六米多,浙江一部分也就是五十公分左右。這幅作品很有故事,并且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也是很高的。
古人存下的長卷還有很多,但大都在三米左右,五米以上就算是相當長了。像南宋趙佶的《萬里江山圖》也不到十米。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長卷最多只有二十多公分至五十多公分高。我們很清楚的知道高度越小,長度越長,則容量越大,難度也越大,也越能顯示出中國的繪畫特點,價值也越高,這決不是用“尺方”所能衡量的。中國畫壇中有一句話叫作“咫尺之間。體萬里之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畫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容量大,畫的好,文化內涵豐富才叫好。
過去論長卷只要滿八尺即可叫長卷。而不必強求多長而不精心制作,一幅作品的好壞價值如何,是以品質來衡量的,不是以大小、長短而論英雄的。無論是畫大畫小,我都會經常叮囑自己,千萬認真不要應付,要負責任別馬虎,不能把不負責任的作品流傳出去。我有一位很要好的畫友,是齊白石先生的嫡孫女,我叫她齊大姐。她一次有趣的談話,讓我記憶猶新,有人問她:“您近來沒出畫冊嗎?”她風趣地說了一句話:“沒出,我不能告訴人家我不會畫畫呀。”你想,她從小在齊白石那里耳濡目染,又畫了幾十年。肯定得到了齊先生的很多真傳,能不會畫嗎?可是她卻如此謹慎,對自己、觀眾這樣負責任,所以我常想,我們對后人一定要負責任,可不能讓后人說我們不會畫畫呀。作為收藏家也一樣,你留給后人的應當是財富,而不是負擔,可別讓后人說我們根本不懂收藏。
現在有些畫家,心境浮澡,也熱衷于畫大畫長,但如不能選好命題,精心繪制,撇下浮澡的心,那是創作不出好作品的。作為收藏家也應切記不要光以大、長為好,而不計品質,那你將來又怎樣保證所藏增值呢?
有文化價值藏品更有增值保障
現還有一些朋友在收藏現代書畫作品時。以職務為標準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價值和品味。動不動就是這理事那主席的,其實這些朋友還沒真正弄懂什么是理事,理事以文字上講就是辦理事物的人嘛。在你作書畫收藏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只有弄清楚了為什么。才能弄明白怎樣做。書畫收藏從小的方面講既是一種個人愛好,也能陶冶情操,同時還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的知識。有人研究《清明上河圖》,一幅畫就可以對宋代的風俗、人文歷史等寫一本書。并在畫中一一引證。此外,書畫收藏也是一種投資,作為投資就要以保值、增值為目的,如果畫的不好,又沒有歷史及文物價值,年代久了人們對一些所謂的職務淡忘了,而作品的品質才是保值、增值的根本,除非這所謂的職務足以有文物或歷史價值,那可就不是一般人物可比的了。
什么叫文化名人?一定要在文化上有相當的成就,并有相當的影響才稱得上文化名人。我們可以設想,中國歷史上從有較明確的編年記載至今也不足三千年(前841年——2012年),若再往前推,推到有商代的甲骨文記事就是從黃帝軒轅氏。前2698年算起至今4710年的歷史中,大的朝代應有二十幾個,皇帝有幾百個,把春秋等戰亂時代的諸侯等加在一起又有多少人呢?即使是學歷史的能做到對名人倒背如流嗎?也未必。可見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名人是何等的不易呀。我是學美術史的,在我腦海中除了那些開國皇帝們,印象最深的只有南北朝的梁元帝肖澤,這是因為他有一本畫論《山水松石格》流傳下來,先不論該書作者的真偽,總之他讓一個學美術的記住了這個皇帝。還有一位是宋徽宗趙佶,雖然他是一個昏君,但他所開創的獨特的工筆畫和瘦金書都能開宗立派,讓人們永遠記住了這個皇帝。一個短暫的歷史階段里所謂的一些職務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一向認為書畫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當下收藏的是我們對藝術的情懷和性致。將來收獲的可能是一段歷史的回顧和藝術本身不斷增值的價值。
只要作品好,它就會被人們永遠記住。例如我們所熟知的畫家范曾先生,既不是美協會員也不是書協會員,更談不上什么理事,可是他的書畫作品卻被人爭相定購。又如湖北武漢的黃秋園,生前只是銀行的一個職員,四川的陳子莊生前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畫家。他們都不是什么美協的會員,可是他們作品的價值卻連年上漲。書法家楊萱庭,山東聊城人,在書法上造詣極深,從蠅頭小楷到幾十米的大字,真革隸篆都寫出了自己的風格,著名書法家啟功、肖勞、孫墨佛等都對他的書法倍加贊賞,這樣的大書法家也不是書協會員。可能是因為有了職務,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應酬等社會活動中,沒有更多時間顧及藝術創作,這就使他們怎么也不能和潛心于藝術創作的畫家相比較。所以,當我們判定一幅作品的收藏價值時,首先要考慮的是作品的藝術價值,然后是尋找作品后面的故事,是否和歷史事件名人、名事有關聯。如果和歷史事件、名人名事有關,那就有文物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