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施行高中新課程改革以來,政治課上的新課程改革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將以往舊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通過改變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形式,使教學與實際相結合,增加課程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具有雙面性,它也存在著不足之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創新;不足
鄧小平曾經說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的提出與施行,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使得高中政治教育站在了現代化的前沿。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對教學內容與形式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但仍舊存在許多問題,下面本人就對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的有利之處與存在的問題進行深一步的探討。
一、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的有利之處
隨著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教學質量與教學成就的提高日益明顯,其在教學中的有利之處日益增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鼓勵學生思考,培養創新精神
新課程的改革,不再是老師一味地將書本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通過對知識的思考,培養創新精神。例如,在探究世界的本源的時候,讓學生先討論自己認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2.采用多種形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站在講臺上將書本上的知識口述傳教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形式,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而新課程改革之后,通過創設問題情景,進行探究式學習等多重教學形式,達到了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人大代表大會和人大代表的相關知識的時候,通過模擬大會,讓學生參與其中,將知識記住。
3.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趣味性
政治的理論大多都是抽象的,從一定程度上講學習難度較大。新課程改革之后,政治課程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視頻等生動的畫面,對學生進行視覺上的沖擊,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使知識本身更加通俗易懂,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4.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知識融會貫通
新課程改革之后,政治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課本本身,而是將生活與之相聯系。通過對生活中的案例分析,讓知識具有時效性,達到融會貫通。例如學習經濟生活中的價格規律時,通過對“豆”你玩,“蒜”你狠等案例的分析,闡述價格規律的作用。
二、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是把“雙刃劍”,在改革取得了較好效益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程設置中存在問題
新課程改革課程設置中,將課程設置為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在內容增多的情況下,學時并沒有改變,這就使得教學內容多與學時限制出現矛盾,不能按課時完成教學內容。除此之外,在課程設置中,必修與選修存在內容重疊的現象,使得知識表述混亂,學生理解混亂。
2.教學方式中存在問題
新課程改革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好的成效,也存在著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之后,鼓勵學生自我思考,進行探究式學習,但是由于學生以往接受的是填鴨式教學,是站在被動角度學習,面對探究式教學,往往出現兩個極端,一是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教學形式,不愿主動發言思考,二是很快適應這種方式,開放思想不容易控制,反而記不住知識本身。這兩種現象都使得探究式教學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3.政治教師的角色認同存在問題
新教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學方式,這需要政治教師從固有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轉變自身的觀念,學習新的理論,扮演新的角色。這就需要政治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向教學的探究者進行轉變,從向學生傳授知識向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轉變,從自己教學向師生互動教學進行轉變。
在適應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對角色的轉變不適應,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一是墨守成規,觀念過于保守,不放心學生自主探究與實踐,使得課改成為虛設。二是教師過于大膽,放任學生探究與討論,使得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出現偏差,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三是不斷學習新理念,適當地進行探究式學習,使課堂達到較好的效果。目前看來,屬于前兩種的教師偏多,還需要進一步
改善。
4.課程資源利用中存在問題
目前,政治教師已經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的資源很多,包括傳統的教材與參考書目、學校的硬件設施、網絡資源,以及其他老師和學生。但在利用這些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局限于校內資源,而忽略了校外資源的利用;重視知識性資源的利用,而忽略了動態資源的利用,很少主動開發和利用可用資源。這些,都使得教學內容缺少多樣性,內容較單一、死板。
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雖然在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但是新事物必定會戰勝舊事物。只要不斷地在新課程的改革中,發現不足,找出尋解決方法,高中新課程改革才能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李寒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學政治課程研究的現狀與反思[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2]張天寶,王攀峰.高中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李家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