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以導學案為依托,根據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班級的學情等實際需要,靈活實施“‘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將更加有力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育管理中運用這一理念,也可以提高管理效益。
關鍵詞:“‘六模塊’建構式課堂”;導學案;傳統型家長會;弊端
自2009年,筆者所在學校開始實施課程改革,推進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該課堂教學模式被稱為“‘六模塊’建構式課堂”。其內涵為:以導學案為依托,在課堂中體現“六模塊”,即自學質疑模塊、交流展示模塊、互動探究模塊、精講點撥模塊、矯正反饋模塊、遷移運用模塊。但是在使用時為了更突出靈活、實用、科學、有效,更具有易于接受和便于操作的優點,要依據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班級的學情等實際需要,靈活選擇、整合與建構。實現課堂由統一模式到多種變式,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海州區教育局教研室)實施至今,這種新的課堂模式已初見成效,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要我學”的觀念逐漸轉變成“我要學”的思想,課堂效率明顯提高,教學效果顯著。
這次課程改革深深貫徹在教學行為中,而管理層次的改革卻悄無聲息。教學和管理本是一體,筆者反思能否也運用“‘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模式GFK于管理之中。就此想法,筆者從家長會這一管理工作入手,旨在進一步提高家長會的效果與作用。
筆者所在學校的家長會流程:家長先聽領導講話,然后班主任介紹班里的工作、成績和問題。有時邀請各科教師介紹這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和測驗成績,表揚一些學生,評判一些事實等等。但是這種傳統型家長會存在如下的弊端:
1.往往開家會前學生戰戰兢兢,開家長會時,師長“斗志昂揚”;而會后,家長多是當晚把學生教育或責備一番,之后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很難達到教師期望的家長會的效果。
2.家長會往往只是單向的灌輸的平臺,教師和家長地位不平等。家長會上,學校往往只單方面介紹學校的教育。
3.學校與家庭交流的內容比較單一,學生的成績仍占主導地位,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六模塊’建構式課堂”將會打破這一傳統模式,改變泛泛而談的做法,創新新形式,使家長會能夠做到“一會一得”。
“六模塊”教學是指以導學案為依托,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體現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遷移運用六環節?!啊K’建構式”的家長會模式也應該以導學案為依托,實現共同的教育目的。下面以“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成就未來”為主題的家長會為例談一談這一模式的運用。
2009年高一(九)班第二次家長會
主題: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成就未來
編制人:×××
審核人:×××
編制時間:2009年9月12日
與會人員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系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會議主題】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目前的學習及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會議重點】樹立家長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意識。
【會議難點】如何讓家長改正教育觀念和行為,指導孩子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習慣。
【會議過程】
步驟一:導入(自學質疑、互動探究)
案例一:2009年9月15日,星期二下午,王××上課遲到約半小時。老師問:“為什么遲到那么久?”王××回答:“我媽叫我叫遲了?!崩蠋熣f:“原來你遲到是你媽的過錯?!蓖酢痢敛蛔雎暋?/p>
案例二:董××平時東西亂放,毫無頭緒,上課經常找不到學案,課桌上的書堆得亂七八糟。一天上課,老師終于忍不住問:“你在家里是不是也經常找不著襪子、鞋子啊?”他回答:“是的。我所有的東西都是我媽媽給我準備的。”
通過以上案例您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驟二:分析(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
請各位家長分析孩子產生以上行為的原因以及給生活與學習帶來的危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驟三:鞏固(遷移運用)
1.如果是您的孩子出現了導入環節案例中的問題,您會怎么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更好地引導與幫助孩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驟四:矯正反饋
您的孩子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老師幫助改進或指點,可以寫下來,以便本人更好地開展工作。
您孩子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幫助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會議設計】
首先要求各位家長對號入座,將所有家長按照就近原則分成八個小組。會前給每位家長發放一份導學案。
步驟一:自學質疑、互動探究環節
各位家長研究學案上的兩個案例,或與組內其他家長共同探討,回答學案上的問題。三分鐘后,班主任提問。(案例呈現在課件上)
班主任:哪位家長想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家長一:……
家長二:……
家長三:……
家長發表完意見后,班主任總結并呈現參考答案:
1.思想認識錯誤。有些學生認為父母每天叫自己起床是應該的事情,他們沒有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有些父母在疼愛孩子的過程中忽略了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2.有些學生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理能力比較薄弱。反映在學習上,學習能力欠缺。同樣,同案例一,他們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
(設計意圖:通過典型的真實案例創設情境,通過分析案例得出結論,引出本次會議的主題。因為案例具有代表性,加深了各位家長對會議主題的深刻認識。)
步驟二:分析、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環節
班主任:請各位家長進一步進行組內討論,共同研討學生產生以上行為習慣的原因及對生活與學習帶來的危害。討論后,請
每一個小組派出一位代表發表意見。
討論五分鐘。
討論完畢后,各小組代表發表意見。發表完畢后,班主任進行總結,并用課件呈現出可能的危害,為了使所得出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班主任結合平時工作中觀察到的現象做進一步的論證,精講點撥。
現象一:兩份同樣質量的作文,書寫美觀與書寫潦草分數差距很大。(課件呈現作文)
反映問題:習慣不好,考試吃虧。
現象二:兩位同學擦黑板的效果不一樣。(課件呈現圖片)
反映問題:做事不用心。
現象三:某位學生桌子上書本堆放得亂七八糟。(課件呈現圖片)
反映問題:學習沒頭緒、沒條理。
……
(設計意圖:讓家長更加充分地參與到家長會活動中來,不再被動地接受。同時讓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良好的習慣對孩子今后發展的作用。激發了家長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動力。)
步驟三:遷移運用,矯正反饋環節
班主任:各位家長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如果您的孩子出現案例中的問題,您會怎么做呢?
給家長三分鐘時間思考。
邀請家長參與討論。最好能夠邀請案例中孩子的家長。
之后,以課件的形式給各位家長提供建議,幫助家長解決存在的問題。
1.從幫助孩子認識壞習慣對學習與生活的影響開始。
2.以身作則,持之以恒,耐心教育與指導。
3.使孩子在實際行動中體驗到成就感,增強自信。
……
(設計意圖:教師與家長共同出謀劃策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步驟四:矯正、反饋環節
班主任:各位家長,為了能夠更好地指導和幫助您的孩子,下面請各位家長幫忙,讓我進一步了解您孩子。您的孩子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老師幫助改進或指點,可以寫下來。五分鐘,寫好后上交。
(設計意圖:更細致地了解每一個孩子,同時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有利于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六模塊’建構式”家長會的意義:
1.家長不再是聽眾、旁觀者,他們真正成為班主任充分借助的教育力量。通過研討交流,教育雙方可以在思想上達成共識,增強教育合力。
2.家長會不只是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讓家長從學校和老師那里了解并掌握孩子的心理變化過程,關注孩子成長,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成為孩子知心的長輩和朋友,真正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3.家長會主題更集中,不急功近利。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4.家長會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孩子的成長特點,家長可以與教師更細致地交流,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家長會也是一節課,既是課,班主任就應該以備好常態課的心態去準備每一次家長會。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同樣,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不斷的變革之中,教育管理方式也應該積極變革、大膽創新。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要進一步地提高,要在繁重、瑣碎的工作中找到樂趣,體驗到成就感,必須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多讀書、多學習、多反思、積極創新,方可在平凡的崗位中取得斐然的成績。本文是筆者從事班主任工作的真實體會,實踐效果良好,家長會后收獲頗多,希望與讀者共勉!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