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科學是實驗科學、應用科學。教師應還原生物學的本來面目,積極倡導實踐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實踐教學;探究性學習
一、生物教學中聯系實際的重要性
1.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把“認識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性質,能正確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和觀念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為課程的目標之一。新課程倡導學生關注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從實踐中學、到實踐中去。因此我們的生物學教育也呼吁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科知識和社會實踐相互滲透,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2.彰顯學科魅力,激發學科學習興趣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它的魅力來自人們認識自然、認識自己的過程。讓學生坐在課堂內,違背了科學的實際發展軌跡,閉門學習、脫離實際。學生既不了解這些知識的背景、發現的過程,也不能夠將這些知識加以應用,知識和現實往往被割裂開。教師應當還原知識的生成過程(出發點),并讓知識回到落腳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聯系,還原課堂本色,將學科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如此既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科視野,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科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生才會難忘,知識才有它的作用。
3.學好生物課之所需
生物課的課程特點也決定了生物課堂必須要理論聯系實際。近年來的生物高考,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題型所占比重大幅增加,學生應當具備相當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經歷才能很好地解決生物學問題,高考的風向標也同樣要引導學生經常把生活的實際融入到日常學習中來。
二、讓生物知識和實際接軌的方法
1.體現教師主導地位,用盡教材
(1)利用教材現有素材,將知識和實際相聯系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國家課程選修教材包括三個模塊:《現代生物科技專題》強調生物科學的新技術,時代感更強;《生物科學與社會》側重于生物科學在實踐中的應用,包括生物科學與現代農業、生物科學與工業、生物科學與健康、生物科學與環境保護,本內容應用性更強;《生物技術實踐》偏向學生親身體驗,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三個模塊都不同程度地強調了知識和實踐的結合。生物教師應當根據教材的難度、教材的內容、學生的興趣有選擇性地“用教材教”,用不同教材面向不同學生,滿足不同層次需求,這些選修教材中的知識能更好、更準地貼近實際,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上佳材料。
另外,必修教材中也有大量的實踐教學素材供教師選擇,這些內容像一些寶貴的珍珠,播散在教材各個地方,比如正文、引言、小資料、各版教材的特色模塊、課后材料等。教師應當獨具慧眼,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選擇這些有價值的實踐材料,結合課堂教學需要加以應用。比如在蘇教版第一冊講“基因診斷”相關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學習教材中“放眼社會”的內容,并結合實際去了解基因診斷。通過對現有材料的學習,教師雖然只是點到,但學生往往印象深刻,這種和實際緊密結合的材料往往也是學生的興趣所在,教師只要點到足矣,而學生往往能給教師意外的驚喜。
(2)挖掘教師潛能,將教材知識和實際相結合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應帶頭在課堂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將自己掌握的知識結合經驗,盡可能去聯系實際,切不可照本宣科,聯系能讓教師之口的知識變得生動、變得具體、變得可以理解。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效果甚佳。介紹克山病時,教師可以介紹硒強化鹽,這樣既介紹了克山病原因,學生也掌握了治療克山病的方法和途徑。介紹自由水的存在形式時,教師可以演示用吸水紙吸了水后再擠去水,然后問學生吸水紙內吸收的水有幾種存在形式。介紹自由水在加快代謝方面作用時,教師可以舉例讓學生說說晾干種子的原因,梅雨季節要注意晾曬衣服的原因。關于還原糖的顏色反應,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關于此顏色反應的作用,即教師可適當介紹糖尿病治療可能的途徑。介紹性激素時,教師可聯系環法大賽蘭迪斯興奮劑事件。介紹維生素D的作用時,教師可聯系娃哈哈AD鈣奶。介紹蛋白質結構改變(變性)時可以聯系雞蛋在高溫下的變化、吞金后對人的影響等等。關于核酸的組成介紹,教師可結合珍奧核酸的例子給學生講解核酸營養。以上是筆者就蘇教版教材第一章教學中一些理論聯系實際的案例,通過這些案例教學,學生感受到了生物學其實就在身邊,原來的距離感沒有了,生物課變得非常親切,我們的學生期待著每一節課都能獲得一些書本內容之外的實踐知識,也體會到了學習生物學的價值,學生的學習激情得到了激發。
2.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自己主動去還原知識。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從課外發現知識,將課本知識還原到生活,讓生物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蘿卜做實驗去發現蘿卜的滲透現象;讓學生去看腌菜后水缸內水的變化,去思考水分得失的條件;介紹細胞衰老的機理時,讓學生了解化妝品的成分、了解面膜的功效、調查大寶SOD蜜的原理。有了這些主動發現過程,學生在課堂上有的放矢,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自我學習、親身體驗,才能有創造性的發現。
運用課程體系中各種課程形式給學生創造機會去實踐新課程中的課程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些課程內容,整體設計,和必修課打通,把選修課、社團課、學校學科活動、學科櫥窗等平臺作為給學生去進一步發現問題、發現知識,并利用課堂學習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平臺,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在學校將知識的發現、知識的學習、知識的應用融為一體。
總之,學校學習是人終身學習的一個很短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授之以漁,我認為這個“漁”就是學生從實際中不斷發現問題的意識及運用已學知識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的能力。如何才能把二者聯系起來,中學教師責無旁貸,我們在教學中應力求讓所有的知識還原到實踐,并能夠引導學生將所有知識再次用于實踐,只有我們有意識地、不斷地、大力地培養學生這種能力,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受教。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