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自身具有的學科體系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從高中歷史生活化教育的意義入手,著重對高中歷史怎樣實施生活化教學進行探析,以尋求到一條有益于提高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興趣與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道路。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
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在歷史課程的教育教學當中,淡化了較為死板的理論學科體系,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要與時俱進,緊密地將理論與實踐聯系在一起,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有“師為主,學為輔”的傳統思想,要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的思路展開教學。因此,教師要積極調整教學方式,以適應在新課程下高中歷史的教學任務。
一、實施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就是指作為教學引導者的教師,有機地將現實社會生活與教學環節融會貫通,充分地運用到生活中的學科理論,并將其生活內涵進行挖掘,然后在教學環節中聯系實際問題進行科學處理,以達到學科體系教育的生活化。
二、教學生活化探究
1.教學目標生活化
針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歷史知識是其必須掌握的普及課程之一,是生活中必備的常識。所以,這就需要歷史教師不能急于功利進行教學,也不能將歷史知識傳授的太深奧,難以理解,以至于與學生現實生活脫節,使教學空洞、蒼白。對于學習歷史的意義與要求,應該從三個不同的層次進行剖析。首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將基本的歷史知識銘記于心,了解古今中外歷史的產生與發展的規律,提升文化修養與素質,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做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能夠說歷史。第二,學習歷史要會借鑒歷史。“前車之鑒,后世之師”“以史為鑒,可以明智”等闡述的都是這個意思。最后,還需要面對考試。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單純地為了應試,而是要以提升學生素養為最終目的。
2.教學內容生活化
(1)普及多媒體等信息技術
在目前無論是老版或是新版的高中歷史教材中,明顯的特點就是知識含量大,框架結構復雜,但由于篇幅以綱為主,就顯得較為籠統。因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知識點更加細化、更加具體。而在現代社會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引入,豐富影像資料的出現完全可以借助。
(2)教學與鄉土資源充分結合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教材的合理運用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每個地方都具有其驕傲的鄉土文化。鄉土教材的合理運用,可以使歷史課堂充滿豐富的內容,學生對于學習存在于身邊的事物也倍感親切。
3.教學形式生活化
(1)語言生活化
歷史教師只有在課堂中運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教學,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互動課堂,提升學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效率。例如,易中天老師在《百家講壇》中帶有強烈時代氣息的語言藝術、生活化的語言形式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諸如,“曹操身材短小,估計也就和我差不多吧”。
(2)習題生活化
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對學生利用習題進行考核時,過于強調書本上的理論,致使學生難以理論聯系實際,甚至變得“迂腐”,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越來越遠。所以,教師應該多聯系實際,指導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做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目的。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一句話:“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筆者多年以來對基于歷史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方面,進行積極地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也遇到了主觀因素、客觀條件等方面的制約,但只要堅持這種科學、合理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并不斷探索、創新、與時俱進,定能促進高中歷史教育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邱偉光.實踐育人的新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2005.
[2]夏武榮.有益的啟示:從易中天品評歷史任務說起[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10).
[3]楊坤.兩種話語的沖突:“易中天現象”解析[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4]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盱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