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涉及高考作文的“創新”層面,師生歷來都顯得有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而由于受到一味求“穩”心理定勢的左右,一些奇談怪論也就應運而生:“創新總與風險同行。”
在這樣的寫作思想指導下,教師既不可能悉心研究指導,考
生更會因無從下手,就只得讓一些精妙構思自行無疾而終,這現實的確很無奈。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認為,只要平時有充分的準備,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相應的材料積累,在考場上就能寫出一些別開生面的創新型作文。所以我們也一直在探索。
下面就向大家推介我們研究出的一種不太難把握的作文創新方法。具體說也不是很復雜,大體做到如下三點即可:
1.在選好審題的角度方面下工夫:避開正面熱門,選擇側面冷門。
2.在選好立意的角度方面下工夫:避開正向開掘,選擇迂回包抄。
3.在選好文體的角度方面下工夫:避開大眾風格,選擇特殊風格。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掌握這種方法,下面就舉一個例子進行解說。
題目: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雕刻師在兩塊已經備好的石料中選了一塊質地上乘的石頭,開始了工作??墒?,沒有想到他剛拿起鑿子鑿了幾下,這塊石頭就喊起痛來。雕刻師就勸他說:“不經過細細地雕琢,你將永遠都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還是忍一忍吧?!笨墒?,等到他的鑿子一落到石頭身上,那塊石頭還是哀嚎不已。于是,雕刻師只好選了另一塊質地遠不如它的粗糙石頭雕刻。這塊粗石,任憑雕刻師刀琢斧敲,它都以堅忍的毅力默默地承受過來了。不久,一尊肅穆莊嚴、氣魄宏大的佛像赫然立在人們的面前,大家驚嘆之余,就把它安放到了神壇上。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800字以上,不得抄襲。
如何運用上文提出的方法呢?
第一步,選好審題的角度。依據“有多少個角色就有多少個思考問題的角度”的原則,不難看出,這則材料審題的角度至少有:
1.質地上乘的石頭;2.質地粗糙的石頭;3.雕刻師;4.人們,即神像安放者。而這幾個角度,頭兩個無疑是應該避開的“正面熱門”角度,如果你也這樣立意,至少在見地上就毫無“新鮮”可言。而相比之下,后兩個角度當然是“側面冷門”了。按我們的意見,你的作文要出新意,就應選擇后兩個。不過,“人們”(即神像安放者)由于該材料著墨不多,立意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硬來,多半會陷入牽強附會的境地。
第二步,選好立意的角度。選好了審題的角度,接著就是選好立意的角度了。所謂立意,就是提出觀點;所謂觀點,就是一個人對人對事的肯定或否定的看法。
好,既然要寫出新意,經過層層剝離,終于到了“登堂入室”的關口了。那就請從“雕刻師”的角度,用“迂回包抄”,即否定的心態審視現象、提出論點。如果這樣,你只要用上最常用、最易于掌握的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以果推因、緣因生意之法,也許就不難得出一些與眾不同的、很有新穎的看法了。
第三步,選好文體的角度。即準備用什么文體去寫作。我們的意見是,新觀點最好配以新文體,當然文體一詞是個大概念。大家都知道,材料作文的首選文體無疑是議論文,而議論文從不同分類情況看,怎樣的備選文體才匹配?這由你的觀點而定。我們的建議是,你的觀點新是新,但不一定能讓任何讀者都馬上認可。碰到這種情況應使用一種包含有“談笑風生”“善意玩笑”“機敏幽默”等因素的文體(其實就是語言風格)為好。這樣一說,相信大家已經心知肚明,知道該選什么文體了。
最后,我們不妨來展示一下我們的成果片段:
凡佛像,無論是為實用,還是為著藝術欣賞,都應以質地堅硬、經得起風吹雨打為上佳。因此如果沒有別的理由,質地好的石頭理應是“雕刻師”的首選和必選??蛇@位“雕刻師”卻最終放棄了“質地上乘的石頭”,而選擇“質地粗糙的石頭”,并把它做成了“安放到了神壇上”的雕像,這雖然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深入思考一下,就不免讓人在心里不得不犯些嘀咕,嘀咕之后不由得恍然大悟:這個“雕刻師”之所以會如此,原因大有可能無外乎是如下幾點(注意,往“壞處”想):
1.有畏難情緒,責任心不強,甚至毫無責任心——你要雕刻的是萬人膜拜景仰的“佛像”,是人們心中的“神”,怎能如此這般就以次充好、敷衍了事?你用劣質材料做出來的“佛”恐怕自身還難保,哪能保一方百姓平安?你想,一經風吹日曬,萬一開裂了,甚至崩塌下來,砸了信眾怎么辦?至少是亂石一堆,又得重新“雕刻”,那又得花費多少民脂民膏?說你只圖省心省事,是往輕里說呢!說你不負責任,也許還嘴上留情呢!
2.技藝粗糙,不學無術甚至濫竽充數——“質地好”的材料由于有點過于“細皮嫩肉”,怎經得起你的“大刀闊斧”?(刀琢斧敲)你雖然嘴上說要“細細雕琢”,可手上大有可能狠勁十足,至少力道不對或下手角度不對,不然怎會“鑿子一落到石頭身上,那塊石頭還是哀嚎不已”?注意,是“哀嚎”??!不錯,關公能忍刮骨之痛,但施以“刮”術的是技藝爐火純青的華佗啊,假如換了張飛,恐怕關公也受不了他使板斧的力道吧?而那劣質石頭本身習慣了“破石頭破摔”,所以就是再“刀琢斧敲”也能“以堅忍的毅力默默地承受過來”,再說后面還有個變成“一尊肅穆莊嚴、氣魄宏大的佛像”的美好前途等著呢,再說還可以不費什么“技術含量”就能做成形式主義的“杰作”呢——只要不惜重金加以涂飾!
3.假公濟私,扶植親信——其實,你大有可能早就準備成全那塊“質地粗糙的石頭”,至于原因,大概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而你開始之所以選擇那塊“質地上乘的石頭”來雕刻,還不是不敢違背民意,還不是為了掩人耳目走走過場!所以接著你就處心積慮“折磨”它,目的還不是要它“被放棄”,這就能順理成章地把那塊“質地粗糙的q石頭”捧成“佛像”?
由以上分析,下面這個結論可謂水到渠成:
“佛像”雕塑師,必須有社會責任心,必須有精湛的技藝,必須出于公心而沒有絲毫私心。只有這樣,他“雕塑”出來的“佛像”才能保一方平安,獲得信徒的膜拜,迎來八方香火,進而普度眾生。
最后加上一段聯系實際、彰顯寫作目的的文字作為文章的結尾:
“搗鬼有術,也有效,但有限。所以古今以此成大事者,未之有也?!保斞刚Z)現實不是寓言,而寓言往往能“擊中”現實。如今,在干部選擇、提拔、運用過程中,的確也存在一定數量的自稱“雕刻師”的“搗鬼有術者、有效者”,但他們畢竟只能躲在陰暗的角落小心翼翼地“暗箱操作”,成不了什么大氣候。即使真的雕出了些許“佛像”,也難以庇佑一方,最終會成為一尊尊難以過河自保的“泥菩薩”而已。
而作為“點睛之筆”,這篇文章也有了一個極有“殺傷力”的題目(作文好的題目往往寫完才“浮出水面”):
“‘搗鬼有術’的‘雕刻師’”,或“是在‘雕刻’,還是在‘搗鬼’?”
這不是很有新意的構思嗎?如此,本構思不僅做到了“選好審題的角度”,也做到了“選好立意的角度”,又在文體選擇上真正做到了“避開大眾風格,選擇特殊風格”——沒有選擇大眾化的“立論”寫法(正面歌頌、肯定、提倡),而采用了語言難度較大而又富于形象思維特征的,目的在于“針砭時弊”的“雜感”寫法。這樣寫,說是“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應是實至名歸的了。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