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成創意課程是學生學習設計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習設計的轉折點。對創意課程提出教學改革措施,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這門課程,以適應當今設計領域的發展。
關鍵詞:構成創意;教學形式;靈感;生活
構成創意的學習是從具體形態轉換、過渡為抽象藝術形態的一種過程。在構成的理論指導下,培養設計創新思維,它在藝術設計基礎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習設計的轉折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把構成創意教好,如何讓學生把這門基礎課學好,如何適應現代設計教育,成為新的思考問題。作為以創意為靈魂、以實踐為導向的構成創意課程,如何增加學生的上課興趣、動手能力,如何拓展學生的創意靈感,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潛能,讓寓教于樂的課堂氣氛貫穿始終,通過創意課程的學習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起調動起來成為新的研究方向。
一、構成創意的內容與教學目的
構成觀念早在西方繪畫中就有所顯現,如立體主義繪畫、俄國的構成主義、荷蘭的新造型主義,這些跨越了傳統的寫實手法,以抽象的藝術形態對認知世界加以表現與再創作,就是早期的構成創新。當今構成課程則構筑于現代科技美學基礎之上,涉及現代光學、物理學、數學、美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的知識,并帶來了新鮮的觀念要素。這個課程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想象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構成創意現存的教學問題
1.教學形式太保守,師生互動薄弱
由于構成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傳統的“老師上面寫,學生下面記”的抄書式授課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學生的認知性。作為一門動手性較強的課程,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及其對培養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學組織形式也需不斷發展和改進。目前中職學生就業需求與學生基礎情況較以前有所改變,那么在教學形式上就要有所調整。
2.學生創意思維的養成缺乏系統性
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只喊口號而不注重學生設計創新素質的培養與素材的積累。在教的過程中只教會理論法則,不注重引導學生如何創作。于是學生背過了原理法則,面對一張畫紙卻無從下手,根本不能創作或很難進行創作,更談不上理論與靈感碰撞火花。
3.課本的滯后與e時代發展不同步
作為構筑于現代科技美學基礎上的學科,課本大多重點都在原理和法則上,而缺少如何來創作的方法和步驟。學生背過了法則就模仿課本的圖片進行所謂的“創作”,而課本中的圖片又過于滯后,被模仿拷貝出來的“創作”顯得空洞,沒有生命力。
三、教學改革的措施
1.對于教學組織形式的改良
教學組織形式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在構成創意這樣的課程中,可加入分組教學法和設計教學法,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教學又分為:①能力分組,學生學習的課程相同,學習的順序不同。②作業分組,學生的學習時間相同,學習的難易程度不同。在教師主導作用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升學生興趣與積極性。設計教學法就是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和教科書,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在自己設計、自己負責的單元活動中獲得有關的知識和能力。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教學制度,它強調教學的任務在于利用環境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選擇活動所需的教材等。由于教學目的的不同,設計活動分創作、問題研究、技能訓練等,其一般程序為:決定目的、制訂計劃、實行、評價。
2.增強對于創作靈感的培養與練習
創意源于靈感的升華,無論是構思還是表現,我們都需要靈感,那么系統化的培養與練習靈感將有效地拓展思維。這需要我們破解靈感的密碼,擺脫單一與封閉的思維,把想象變得具體化,來鍛煉想象的能力。藝術家的視野是什么樣的,他是對任何事物都抱著開放而新鮮的態度,沒有成見,更不會被“什么應該怎樣”的判斷所限制。我們傾向把思考和感受視為兩種不同的能力,但事實上心智就是心。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無論感受到什么都可去自然地展現那個尚未分裂的自我,而隨著成長,生命受到制約,思考和感受也逐漸變成碎片,但思考和感受仍然是一個方面,我們要培養和練習的核心正是這方面,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靈感融合成一體,催生出創意的火花。
3.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生活中挖掘創意靈感與元素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思考所學知識走出校門如何學以致用。與其被動地生搬硬套,倒不如在學習過程中聯系現實生活,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進行引導,如中國傳統的圖案,建筑當中的瓷磚,京劇國粹中的臉譜或有地域特色的馬勺等;運用大量生活當中的實物來啟發學生,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興趣。讓他們的腦子里充滿奇思妙想,發現和感受生活當中的美,只有感受到其中的美,才能留住美、改造美,從而激發出創作的欲望。只有通過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使學生運用多種思維模式,改善創作手法,更好地進行藝術創作,構成創意課程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所以,作為構成創意課程,興趣的培養尤為重要,發掘了興趣并在創新能力方面有所鍛煉,就能更好地釋放學生的創造力,發
掘學生的藝術天賦。這樣學生設計出的作品才會更鮮活、更具有生命力,符合時代脈搏,這才是開設這門課的意義所在,也是現在構成創意課程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DonaldA.Norman.情感化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2]張建新.構成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唐麗春.圖形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張曉怡.達·芬奇的靈感[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房地產職業中等專業學
校藝術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