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學校的教育方式應從培養知識性的人才轉變為培養能力型
的人才。因此,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為了落實課改的要求,達到以上目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關鍵詞:學生;質疑能力;物理
一、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必要性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能力是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但是受多年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學生的質疑能力嚴重匱乏。
2008年在安生基金會中國代表處和劍橋大學聯合舉行的“英國名大學與中國名高中對話”活動上,有記者問道:“和英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最大的弱勢是什么?”接受采訪的多位英國專家不約而同地認為:“中國學生缺乏質疑能力,不具備批判精神。”
英國教育認為,質疑能力是科學家最基本的素質,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使科學不斷發展。因此,英國教師總是鼓勵學生:“雖然我是老師,但也會犯錯誤,你們應該大膽地指出來。”
英國專家的回答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學生能夠說“不”,某種程度是創造精神的表現。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所謂“質疑能力”就是具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心里品質和習慣。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1.創新課堂情景,引導學生質疑
教師在引入新課時,設計的引言首先要能產生懸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疑問。其次引言要貼近生活。由生活中的現象引入,要使學生經過充分的思考后再回答,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有目的地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比如,我在講“重力勢能”的知識時是這樣開頭的:“會蕩秋千的人不用別人幫助推,就能越擺越高。而不會蕩秋千的人則始終也擺不起來。這是因為什么呢?”這樣一個問題使學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調動起來。
在課堂小結的時候,教師要留下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不斷地探究新的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比如,我在講靜摩擦力時沒有全部講解,在結尾時留下這樣的問題:運動的物體能不能受到靜摩擦力呢?同學們找一找這樣的例子。學生帶著問題在課后會繼續探究。
2.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質疑
新課改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不再是教師教,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要求學生反客為主,成為課堂的主體。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老師則作為指引者,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堂上只要學生能夠提出問題,不論正確與否,教師都應該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表揚。這樣可以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激發他們提問的勇氣和熱情。然后再更正問題中的錯誤。這樣久而久之會在班上形成良好的質疑氛圍。
3.利用學科特點,教會學生有效質疑
學生光有質疑意識是不夠的,要讓學生學會在哪問、怎么問,這樣才能形成有效質疑。
(1)利用實驗,引導學生質疑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利用實驗引導學生質疑,如何選擇儀器、如何減小實驗誤差、如何處理實驗數據等。例如,在利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如何測定擺長?如何計時更準確?如何計算全振動次數?”這些問題
質疑。
(2)利用概念規律,引導學生質疑
物理學中的概念規律有各自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概念和規律的條件以及范圍處提出問題,促使他們對物理概念和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例如,在講解“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時,可引導學生就如何選用P=W/t和P=Fv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學生就會發現在P=W/t中,t只能表示一段時間,所以只能求出一段時間的平均功率。而P=Fv中,v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所以可以求平均功率,也可以求瞬時功率。這樣學生對公式的使用就理解得更為深刻。
(3)利用習題,引導學生質疑
在講解習題時,應引導學生尋求一題多解,一題多問。把一道題變換成多種形式,促使學生產生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會提出問題的學生,而質疑能力的培養是從多方面進行的。這就需要我們所有教師一起探索出更多、更好的辦法。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林春輝.物理情景呈現要激發學生質疑.物理教師,2004.
[3]楊云生.創設探究型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物理通報,2004.
(作者單位 重慶市武隆縣白馬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