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與時俱進,改變方法,教學要切實符合學生的自身發展。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要起先行作用,教師教學觀念和方法的改進要符合時代的需求,使學生學以致用。
關鍵詞:生物教學;探究性;理論聯系實際
21世紀是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了我校,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作為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教師,對生物的教學筆者認為實踐及其課堂、課外都應兼顧。
課改后的新教材只給學生提供了一條教學活動的線索,留給教師的教學空間大了,教師可以創造性地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耗費大量的心血去設計教學情景。
一、教師備課更側重于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
諸如課堂教學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教師為學生準備哪些學習材料?學生如何活動?教師如何指導?等等。首先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1.熟悉教學大綱,反復推敲教師教學用書,精通教學內容,廣泛參閱有價值的資料。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認真鉆研教材,而且每一次備課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2.因材施教,了解教學對象。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要讓學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認識正確的價值觀,沒有可以套用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要做好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對象摸清思想脈絡,抓住問題的根本,做到我們所講的,正是學生思考的,這樣的課才能使學生真正入耳、入腦、入心,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
3.授課過程要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就是要求教師所講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抓好兩基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注重學生探究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在參與探究時,學生應該掌握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探究—改進問題—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生物理論的一般過程。對于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重于結果;知識性,作為生物教師,必須具備堅實的專業基礎,即全面掌握生物學理論知識和生物學科相關實驗研究過程,特別是要具備很強的動手實驗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與生物學科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同時也必須關注當今社會問題和預測今后社會需求,新課程改革提倡探究性學習方式,這種對學生傳統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要求教師幫助學生通過各種事實來發現概念和規律,幫助其領悟科學的本質,這些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師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淵博的課外知識;趣味性是指在傳授知識和加強教育的同時,把內容講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根據幾年的教學經驗有以下幾點體會:(1)語言表達要流暢、準確、生動活潑,給學生美的享受。(2)巧舉妙引。(3)選擇好的課堂結尾方式。
二、現代生物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是關鍵。這樣不但會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增強課堂凝聚力
1.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從日常實際出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既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很好地達到了生物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原來學習生物這么有用!
2.聯系人體健康實際。生物學與人體的健康密切相關,生物學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進人類的自身健康。在教學中,使學生了解人體的有關生理知識和某些疾病的成因及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培養學生關愛生命、關愛人類的情懷。
3.聯系工農業生產實際。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把書本知識與生活、生產實踐聯系起來,有效地調動學生思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4.聯系生物科學的前沿知識。在教學中滲透一些現代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前沿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開闊視野。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前后都要有嚴謹的思想,靈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多探究,多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好符合時代需求的教師,切切實實提高學生能力。
(作者單位 青海省海北州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