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問題、史料是情境教學法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三者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走進歷史,神入歷史,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歷史教學;情境;神入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學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而,在目前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課堂上老師一講到底,課后學生死記硬背的做法依然風行,這種過分依賴“背多分”的教學模式不僅加重了“讀死書”“死讀書”的不良風氣,更嚴重的是,它使歷史教學陷入泥潭而難以自拔,使本應充滿樂趣的歷史課堂日益黯淡。那么,如何打破這一僵局,實現新課改的目標、踐行素質教育的理念,還學生課堂、還課堂樂趣?情境教學法不失為一大良策。具體而言,歷史學科的情境教學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情境為面,走近歷史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道:“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歷史是關于人的價值與意義的學問,而歷史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的發展具有人格教育的重大意義。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依賴于情感的細化與扎實,更依賴于教師創設生“情”的“境”,在情境體驗中走近歷史。
那么,如何創設歷史情境?主要是利用“遺存”,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以促進情感“體驗”和正確態度的形成。以“抗日戰爭”一課為例,浙江省桐鄉一中的鄭婷婷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符合學生情感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積極進入情感體驗。如,她利用“日本某初中歷史教科書中關于中日戰爭的內容”導入新課,借助部分日本人眼中的這段歷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緊接著呈現“日本侵華史實”“日本兵口述史”“日軍731部隊解剖人體使用的鑷子和剪刀”“江蘇老兵口述史”等材料。通過這些圖片、文獻、口述資料、實物等的呈現和解讀,創設了接近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看的過程中形象地感受日軍的罪行,使學生在特定的課堂氛圍中,加深了對歷史真實的感受和理解,在情感體驗中走近歷史。
除了利用“遺存”創設情境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可以采用諸多形式各異的情境教學法,如虛擬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扮演等。
二、問題為線,走近歷史
情境的創設使我們在情景交融中走近歷史,但是如果想讓一堂課生動、立體,引導學生通過“情境”真正走近歷史,問題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馬赫穆托夫指出:“問題教學是一種發展性教學,其方法體系是建立在問題的提出與問題的解決基礎上的。”因此,如果說情境是面,它指引學生走近歷史,那么問題則是將一個個情境串聯起來的線,讓學生在思考中走近歷史。
以“民國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一課為例,我曾如此設計: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之后,用坐標曲線繪出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史,由此引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巧妙設問,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近代榮氏企業發展最快的是哪個時期?促進其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2.榮宗敬曾論述的思想,你認為這種方案能成功嗎?為什么?
3.從興衰歷程中,你認為影響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4.探討近代民族工業的地位和作用。
上述問題沿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線索展開,知識面囊括了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時間及原因、曲折發展的概況及原因以及對近代民族工業的評價。環環相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在歷史的見證中自覺、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從而走近
歷史。
三、史料為點,神入歷史
誠然,歷史情境教學法中情以境遷,境以問聯,但不得不提的還有那筑史的材料。歷史學科之所以能被當做一門課程,就在于它能通過歷史所留下的原始材料告訴后人過去發生的事,并在此基礎上啟迪后人以史為鑒。真實的史料是歷史的見證,它不僅能夠構建起較為接近歷史真相的歷史情境,而且也能促進學生進行深刻的歷史思考,獲得有價值的歷史認識。
神入是學生根據史料提供的情境,設身處地,從直觀感受到深入理解歷史的方法。通過史料,學生借助這些歷史的基石真正觸摸歷史;教師亦可避免“空中樓閣式”的縹緲,做到有據可依,進而引導學生論從史出。情境創設也好,問題設計也好,其宗旨都是為了引導學生神入歷史,認識歷史。
盧梭曾就教育的本質說過:“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發現真理。”歷史情境教學在教學中以材料為基點,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帶領學生走近歷史;以問題為線,激發學生的思維,指引學生走近歷史。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神入歷史,不僅實現了以史筑境,以境激情,情以境遷,境以問聯,也實現了由單純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向“主動的學習方式”轉變,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思考中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
[2]鄭婷婷.在過程中回望,在回望中感受:人教版《抗日戰爭》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1).
[3]馬赫穆托夫.問題教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3.
[4]盧梭.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324.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專業)